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从制造到智造 德国记者江苏常州感受中国制造业变迁

时间:2018-09-27 16:25: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钟升)“你们工厂实施自动化了吗?自动化程度如何?”几天来,德国《世界报》记者凯泽不停地追问着这个问题。9月24日至27日,十余家中德媒体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深入感受中国制造业的变迁。

“长期以来,德国人认为,是中国的人工成本便宜保证了产品的低价格。近些年,中国的人工成本正在上升,但中国产品仍能保证物美价廉。”凯泽发现,一些工厂里已经很少看见工人,机器人正流畅地安装产品,“就像德国一样”。

在李冬明看来,“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必走之路,但企业最需要重视的还是产品的品质,不能盲目推崇‘机械换人’,更应该学习德国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和德国企业并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竞争关系,而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李冬明说。

在德企蒂森克虏伯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来自于常州当地高职院校的技工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全公司唯一的“老外”——CEO Boersma评价他们:“技术很娴熟,工作扎实。而且他们很愿意到德国企业里工作、磨炼技术。尽管中国的用工成本有所上升,但我认为在这里投资是值得的。”

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路琦介绍,作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十二五”期间,常州全市年均财政性职教投入均超10亿元,年均增长比例达23.6%。2013年,常州科教城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署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备忘录和“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引进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用德国的方式,为中国‘智造’培养技术人才。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凯泽表示:“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曾一度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将‘德国制造’转变为了高质量的印象。‘中国制造’稳健发展下去,也能重现‘德国制造’的辉煌”。(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