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苗族银匠村:非遗振兴让“空心村”变“人气村”

时间:2019-10-18 08:23:00 来源:新华网

“我打制的手镯差不多上千件,对我来说人不同纹不同,在众多的纹路设计中,我更偏爱鱼纹设计,因为感动于它们七秒记忆……”这是贵州苗族银匠潘仕学在视频社交平台上一段短视频的文字解说。

从过去走南闯北的手艺人,变成现在在家就可以接订单的“网红”,潘仕学传播展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每天都在赶货,有做不完的订单。”他说。

潘仕学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麻料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这个村有70%村民从事银饰锻造业。近两年来,麻料村在村民潘仕学等人的带领下,重振传统银饰制作技艺,同时借助麻料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发展“农旅经济”,让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人气村”。

“空心村”源于银匠多年来的“游走”生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群众喜爱佩戴银饰。74岁老银匠潘寅洲告诉记者,过去在农闲时节,自己带个徒弟出门,挑着100多斤的工具箱子走村串寨,一走就是两三个月。

“走到哪个寨子,吆喝一声,一家打银饰,别家有需要的都会赶过来,往往在村里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潘寅洲说,全村的劳力几乎都靠手艺讨生活,人走了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那时工价很低,大家的生活艰辛不易。近年来,越来越多村民在一些热门景点开银饰铺,或是在黔东南州的一些县城租房加工银饰品。只有在春节时,村民们才会像“候鸟归巢”一样回到村里。

论手艺,麻料村的银匠个个是行家,打制银饰的技艺各有千秋。有的擅长编丝,有的擅长雕刻,还有的擅长花丝,一块块银材被打制成精美的蝴蝶、锦鸡、鱼、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饰品。

凭借精湛的手艺,麻料村银匠纷纷在外地景区开店。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9个银饰专卖店。村民潘世龙大学毕业后仍操起祖传手艺打制银饰,在西江景区开起“苗王银庄”银饰店,还在广西阳朔等地开起分店。

“我过去在景区开银饰店时,想着哪一天也能把游客引到村里来,我们不出门,也能赚着钱。”潘仕学说,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随着西江镇旅游越做越大,想法终于变成现实。

从2017年开始,麻料村全村入股近100万元成立麻料村银饰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加工坊、银饰刺绣传习馆。大家还联合成立百匠银器合作社、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银匠协会等,吸引在外经营的银匠回到村里抱团创业,并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2018年,带动全村46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村寨恢复了“银匠天天作”的景象。

现在到了麻料村,远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打银饰的声音。全村现有14家银饰工坊,7家农家乐。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技艺的学生、设计师、游客越来越多。到了麻料村,看过银匠们现场制作手艺,外地客人大都会买走一些银饰品。新客源、新销路、新模式带动银饰业不断发展壮大。

27岁的银匠李促进自家也有工坊。他说,过去外出靠手艺每个月收入虽也有1万多元,但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创业,改变最大的是“生活再也不用‘兜兜转转’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