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黔西南:“三微一感知”助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时间:2021-06-01 10:35:24 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31日电 (张好勇)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黔西南”,围绕民生探索构建“三微一感知”社会治理模式,实现警务流程进一步重塑,警务机制进一步优化、警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全面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力量融合为抓手——

推进“微治理”实现点对点解决群众问题

黔西南公安坚持民生事无小事的理念,聚焦酗酒闹事、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细微小事”,多措并举,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前,往日小摊小贩乱摆乱放的现象严重,“你进我退打游击”是摊贩主的惯用战术,市民张先生曾经感觉“很难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安巡逻队伍中出现了城管、“红袖套”、交警等人员的身影, 乱摆乱放的现象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不见。这一切,源于桔山派出所和综合执法部门的联合整治,让医院门前恢复秩序。

在兴仁东湖街道办,辖区面积大、娱乐场所多,治安情况复杂,财损小案频发,能否快速侦破,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此,兴仁公安联动周边商铺老板、保安、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同时,组建机关、交警、派出所三大巡逻组,开展治安巡逻,最大限度加强街面见警率、管事率。

有着“杉海秧坝,天然氧吧”美称的册亨县秧坝镇,山林覆盖率高达78%,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欣欣向荣,森林防火显得尤为重要。

册亨县公安局秧坝派出所利用“宣传+组队+打击”的方式严加防控。今年以来实现了秧坝镇火情“零发生”的工作目标。

此外,黔西南公安通过常态排查、及时调解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隐患”“小矛盾”,高效办理、联动整治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小案件”“小乱点”,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确保“治理无死角”“矛盾不上交”,切实打通服务治理感知“最后一公里”。

——按照早研判、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快介入、快到位、快处置的“四早三快”要求,第一时间将发现的安全隐患推送到责任社区、单位,防止“小”变“大”。

——设置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实时滚动排查邻里纠纷、婚恋纠纷等,提前预警并及时推送调处化解。

——落实“公安+”联动共治机制,联合街道、综治、城管等部门对辖区网吧、酒吧、旅馆业等场所开展集中清查整治行动,清查各类治安乱点。

——组织专职办案力量,对偷牛盗马、街面扒窃、电信诈骗等侵财类案件,坚持优先受理、首接首办、快办快破,通过破“小案”带动控发案。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

探索“微警务”打造群防群治共同体

“自从有了‘最强大脑’, 基层派出所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更加精准、高效,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普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陆海所说的“最强大脑”,正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110改革的决策部署,整合110报警接警大厅、视频侦查、情报研判、交通管理等力量和功能,在全州范围内建立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不断完善联通“微警务联通平台”。

依托“黔西南州一标N实’动态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反哺基层派出所警务建设,着力发挥综合指挥室“微警务大脑”功能,精准高效地指挥基层警务、服务领导决策、支撑基层实战。

同时,为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点对点指挥实战、全面汇聚群众力量,黔西南公安机关全面发展州县乡村四级微警务群, 建立各类“公安+”多元共治群,辐射综治、司法、应急、城管等多个部门,进一步延伸发展“微警务”触角。

位于望谟县东部的麻山镇土地贫瘠、地广人稀,警力少、村寨散、问题多、路程远,历来是麻山派出所民警面对的难点区域。自从建立了村组巡防、校园安防、经营场所、车管业务、外出务工等30多个微信警务群,民警在线解决各类问题达300多人次,实现警民互动零距离、信息线索零遗漏、沟通交流零障碍、办事求助零阻隔,得到辖区群众的好评。

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十户联防”“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治安防范活动,建立治安防范“守望点”。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还根据网格实际情况,组建社区巡防队、志愿者治安联防队,全方位实现安全隐患有人排、村头巷尾有人巡、重点场所有人守、政策法律有人宣。

利用大数据建立人社“农民工信息系统”,动态更新全州农民工基本情况、外出务工地点、从事行业等情况,通过人社部门服务管理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预约办证、法律咨询、困难帮助等服务。

筑牢特殊群体“地网防护墙”,持续推进“地网”安防系统建设应用,向留守儿童(老人)发放安全手环、为“两车”安装平安卡、为大牲畜佩戴平安耳牌,将相关信息集中汇入“地网”安防系统资源池,实现先期预警预判,最大限度阻止和减少盗窃等案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群众损失。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深化“微服务”全力办好群众身边事

“在镇上就能考摩托车驾驶证。”

“在派出所就能给车买保险。”

“办证不清楚流程可以在群里@民警。”

……

这是今年义龙新区市城乡居民耳熟能详的话,随着交管业务的下放,群众更加体会到“网上办理,在线答疑”的便利。

在兴义,不少群众习惯于拿着手机来到车管所,在工作人员的当面指导下,开启引导+实操的“半自助”网上业务办理模式。

面对群众大量的业务咨询需求,“兴义车驾管业务咨询服务”微信群应势推出。群众提出的问题,均能及时得到工作人员的回复,沟通的渠道畅通了,办事也就顺了。该微信群开通后仅一天时间,扫码入群的群众人数就突破了200人的人数上限。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放管服”。黔西南州公安机将32项户籍、机动车、驾驶证、出入境等业务延伸下放至派出所或社区警务室预约办理,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业务。

“以前群众办理摩托车驾照,必须跑到县城办理,很不方便。”册亨县公安局高洛街道警务室负责人杨仕荣说,“驾驶证业务下放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就有1000多人报考摩托车驾照,目前已为近百人成功办理。”

同时,组建服务队,建立旅游警务室、农村警务室,组建护航脱贫攻坚百人战队开展入户走访,对偏远地区和残疾人、孤寡老人等行动不便群众,实行上门办理。

完善服务制,以群众会、院坝会、警务微信群等为载体,建立民意导向型治理模式,坚持民意导向,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

以智慧警务为支撑——

实现“一感知”时刻感知百姓安危冷暖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自主研发“135”智能安防系统,建好用好居住区技术防控网络,摸索大数据安防模式,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小区智能安防系统全覆盖,是黔西南公安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有力举措。

“穷了几辈人,我这一代总算搬出了穷山沟,我们感觉我们现在的居住条件很好!很安全!”小镇搬迁户何大爷笑容满面的说。

在普安龙溪石砚小镇,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架设的“135平安风险感知平台”,实现警情警力可视化管理调度、重点人员、重点领域及重点场所监控管理,增强了对风险的预知预警预防能力。145个探头,4个重点路口5套全景摄像头,覆盖整个搬迁安置点,为辖区群众筑起安全屏障。

在安龙,公安民警巡逻途中救助一名落水儿童,通过微警务群发布信息,很快找到了孩子家人;在贞丰,公安民警根据微警务群成员提供的信息展开侦查,成功抓获一个聚众赌博团伙;在兴仁市百德镇,当地居民杜某放养的耕牛走失,民警一边组织群众搜寻,一边通过微警务群发布耕牛信息,很快收到银厂村村民反馈有一头牛在该村地界“游荡”……

黔西南公安充分盘活本地“天网”“地网”“隐网”等大数据资源,扎实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智能交通设施。选聘治安信息员、村寨治安信息员,广辟信息来源渠道,积极推行民情日记、警务日志制度,对各类情报信息,做到即时即报、快速传递、日结日清。

“这是我原来回家的小路,现在灯光明亮,天网监控,很安全。”

“这里打架闹事少多了,警察每天巡逻很多遍。”

“警企联动,大家做起生意比以前更加有安全感。”

“现在放学就能在校门口看到警察叔叔。”

“家门口办证真是太方便了。”

……

一副副画面,在群众的眼里新老交替,“三微一感知”治理成效日益彰显,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