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时间:2021-08-20 16:35:01 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20日电(马业波 吴昌梅)精美的苗族刺绣、质朴的苗家织锦、厚重的苗家舞蹈、洪亮的苗家歌曲……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语言、用具、技艺和歌舞,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被固定为迥异其趣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台江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截至目前,台江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82人。

挖掘:让非遗走出“深山”

台江县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摄影、摄像、文字记录、实物收集、走访老艺人等形式,对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征和传承意义、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近年来,台江县共普查非遗项目226个,采访民间艺人200名,收集整理较为完整的文字资料近100万字数,影像资料 300分钟,图片资料1万多张。

截至目前,台江县形成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名录体系数据库建设。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各级财政对台江县共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870.5万元。其中,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反排木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台江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两项目1340万元、用于开展非遗进校园45万元、用于开展节庆馆展陈的10万元、用于非遗工坊培训的30万元、用于苗族独木龙舟文化展示馆建设展陈的110万元、用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歌大赛30万元、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50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10万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37.5万元。2019年投入建设费25万元300平方米的台江县苗族歌舞传习基地开建,是一个集苗族古歌、苗族曲艺、反排木鼓舞、苗族芦笙舞等苗族歌舞文化。收集和展示建国以来在歌舞方面杰出代表的音像、视频、图片等资料的综合平台。

传承: 让非遗后继有人

“很难想象没有保护,反排木鼓舞的命运会怎么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万政文,已经80岁的他,一生都在与苗族祖先流传下来的反排木鼓舞打交道。如今,反排木鼓舞声名大振,很多年轻人开始走近这门源自古老的苗家技艺。

“反排木鼓舞只要它留下来,苗族的精气神就留住了。”万政文说。

近年来,台江县先后完成《苗族古歌》《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独木龙舟节》、《苗族服饰艺术》《反排多声部情歌》《苗绣》《苗族织锦》《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曲艺嘎百福》《舞龙嘘花》等11项国家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

2013年以来,台江县共组织非遗专职工作人员、项目传承人培训15期,共培训人员750余人次;2017年来以来,共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先后公布了五批782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台江县在“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世界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图片展示、发放宣传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以及公开倡议等形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率,夯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

创新:让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文化遗产展示登上大雅之堂,走上了国内国际舞台。反排木鼓舞表演队曾于1990年到中南海演出,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2013年以来,先后到英、美、加、意、俄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遐迩闻名,誉满海外,反排木鼓舞、施洞盛装踩鼓舞等原生态舞蹈应邀参加央视《直通春晚》演出,并多次应邀参加上海东方卫视、贵州卫视春晚演出。

近年来,遍台江各地的非遗资源在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以其独特优势推动着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扶贫”不仅实现了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还有效提振了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振奋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贫困绣娘就是靠着这一针一线,一个个全部脱贫。我想要带领更多的绣娘将‘指尖技巧’变成‘指尖经济’。”在台江县“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里,34岁的负责人王建明一边介绍自己的刺绣产品,一边说着自己的创业经历。2019年王建明成为“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也是全国第45家妈妈制造合作社。目前,王建明的合作社有286名绣娘,其中156名贫困户,平均一个绣娘每月可以拿到1900元左右的工资。

方黎湾桃源移民小区是全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点,在“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方黎湾扶贫工坊”,十几位苗家妇女正专心致志地绣着花。负责人王建明介绍,现在,“妈妈制造”产品供不应求,订单一张接着一张。最近,接到一份1000多万元的订单,正在抓紧组织力量,赶制刺绣产品。

过去,生活在大山里的苗家妇女空有一手刺绣绝活,却没有挣钱的机会,如今搬到移民新区后,不仅针线手艺可以挣钱,还能在家照顾儿孙。据介绍,她们多为兼职,每月工资最多能得到近3000元。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才;也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乡村经济,带动脱贫致富。(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