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务川:天门冬变“黄金果”

时间:2021-09-03 10:36:02 来源:中新网贵州

务川红丝天门冬基地王俐泓 摄

务川红丝天门冬基地 王俐泓 摄

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日电(王俐泓 彭飞) 近日,贵州省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老党员赵明书将自己油茶基地中套种的80亩天门冬全部采挖完毕,收获鲜果40多万斤,按当前市场价可值200多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他打算加工成干果后出卖。

“今年市场价鲜果每斤5.5元,干果每斤60元。”赵明书乐哈哈地说,加工厂距离基地只有5公里,公司代加工天门冬每斤1.5元,5斤鲜果可加工1斤干果,加工后卖,除去成本,要多赚几十万元。

赵明书是上坝村天门冬种植户第一人。

西南天门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野林缘阴湿地、丘陵地灌木丛中或山坡草丛,块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常用的中药,也是一种很美味的保健食品。

上坝村属于国家级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也是深度贫困村,曾经因交通不便,保护区内又不能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不能发展影响黑叶猴生活的农业产业,该村产业发展困难,村民缺乏收入来源。

早在2012年,务川自治县红丝乡就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接,着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与麻阳河保护区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在保护区内发展了12000多亩油茶。

2013年,赵明书看到新植茶园未成林,茶园垄间的土地空着,就从山上采摘了一些天门冬种子进行培育训化移栽。这一种就是9年。

“我们就在茶园里试验,不占用其他土地,只要有恒心,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在赵明书的支持和引导下,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合伙成立了上坝村绿芝源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天门冬培育训化,育苗、移栽。

开始,公司按照传统的农作方法培育天门冬种苗,因其技术欠缺和培育经验不足,导致当年的天门冬出苗率只有5%左右。

2014年,公司股东们通过查阅相关农技资料,不断学习培育技术,并连续三次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试验培育天门冬苗,最终通过催醒种子休眠的方式,提高了出苗率,使得当年试育的出苗率提高到了40%以上,技术上的突破,更加坚定了股东们发展天门冬产业的信心。

2015年7月,公司正式完成注册启动经营,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生物科学院开展联合研发,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在种苗培育技术上达到了突破,在2016年的育苗试验中出苗率达到了80%,同年,开始实施了第一批少量的大田试种。

在大田试种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天门冬种苗大田移栽后,因管理粗放、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其成活率与生长率均不理想,大田管护问题,又成为天门冬种植新的瓶颈。

到2018年,通过公司与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生物科学院不断联合研发,天门冬的发芽率提高到了95%,同时还探索出了矮化天门冬,并申请了专利;公司又从山东一家生产防草布厂家购进编织防草地布,实行土地垒埂,地布全覆盖种植,从而解决了人工锄草,透气、保湿、保温和防虫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天门冬苗营养吸收和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9年夏季,在省农科院与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临田测产时,种植3年的天门冬中等偏下测产平均每株鲜果重达20.5斤,产量最高的一株重达65斤;种植4年的天门冬每株鲜果平均产量30斤。其中油茶套种天门冬亩产0.6万斤,产值3万元;单独种植平均亩产2万斤,产值10万元。试种成功后,公司开展大规模育苗、带动当地群众规模种植。

同年,在红丝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三变”改革项目,公司建造了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加工厂房,建设育苗生产基地150亩,500立方米的冷库一个,购建了天门冬加工自动设备,并通过与大洋机械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出了天门冬剥皮机,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

“如今,上坝村共种植天门冬2000余亩,带动周边乡镇、村寨群众发展天门冬2000余亩,覆盖农户3000余户10000余人,科技让野生天门冬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红丝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李小勇说。(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