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甘肃乡村合作社粗放发展存风险 亟待职业农民全程参与

时间:2020-01-13 08:57: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艾庆龙)目前,甘肃乡村兴办合作社,以抱团取暖方式希望摆脱贫穷,但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眼前利益,轻产业规划等问题。甘肃“两会”期间,甘肃省政协委员围绕“如何发挥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话题展开讨论。

“合作社拥有7000多座大棚,种植1.2万亩韭菜,日交易量达150多吨,年收益在6500万元左右。”张问余以“冬韭王”韭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介绍说,此前,当地村民分散种植韭菜,背着背篓四处销售,见到效益后,又扎堆种植,却忽略品质,导致收益忽上忽下。

张问余表示,在乡村能人带动下,制定产业规划目标,成立合作社,按要求统一种植,并将种植韭菜行距从1米10行变为3到4行,“看似种植数量少了,但韭菜品质、卖相、产量均有增加,收入也有增加。”

在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大军看来,合作社缺失产业规划,粗放式发展存在风险。

李大军坦言,现阶段,大多合作社在实际运营中“跟着感觉走”,使发展规划仅停留在纸张上,同时,依附合作社群体多为年长者,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无法理解先进生产理念。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作为特邀嘉宾参与讨论。“甘肃合作社成绩虽优异,但还需严控质量关。”马忠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曾有人建议对合作社的所有商品进行质量检测,但他认为,此类做法浪费时间、人力成本过高,还不如教授农户规范化种植技术,从源头解决问题。

“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马忠明说,通过专业技术,规范化种植、标准化收购,此过程需要一批懂知识、会种地的职业农民来实现。

“官方培育职业农民并非一劳永逸。”马忠明建言,官方应立足改善民生,建立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社需求对接平台,以先进技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促其良性循环,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农民“旧思维”。(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