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

时间:2020-08-17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天然宝库蕴灵药 医疾富民“黔程”广

——贵州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达5304种,全国排名第四。我国六大民族药之一的“苗药”,90%以上的药材集中在贵州。

医疾又减贫,药草“黔程”广。如今,贵州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全国领先,《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太子参年产量10.23万吨,占全国需求量的40%;贵州白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国领先,独创白及“马鞍型”驯化苗……

今年,我省中药材预计种植面积超过673万亩,总产量约180万吨,总产值约200亿元。

优势单品成品牌

春夏时节,安龙县三道墙坝区万亩白及种植基地,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

“种白及比种水稻、玉米收入高得多。”忙着除草的三道墙村村民郭大芬说,在基地务工每天挣80元,她家还种了两亩白及,去年共收入6万多元。

基地负责人、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夏与说,今年三道墙坝区计划新增白及种植面积2000亩,可采挖500亩,按每亩8万元产值计算,将有4000万元收入。

紧盯春种关键时节,做大做强优势单品。今春以来,按照《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我省提早谋划,重点抓好天麻、石斛、太子参、白及、半夏、黄精、钩藤等8个优势单品产业,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从源头抓好药材质量,在重点产区建设优良种源保存与繁育中心、种子种苗培育基地,提升良种覆盖率和商品产出率。

8个单品中,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已达14.7万亩,规模全国第一;太子参种植35.47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40%,

已初具全国定价权;黄精种植8.85万亩,以印江为核心的梵净山多花黄精产业带基本形成;56个县(区)种植天麻16.2万亩,七星关、大方等地种植面积占全省70%以上,已成为当地重要扶贫产业之一;69个县(区)种植白及9.37万亩,约占全国七成。

“定制药园”稳市场

兴仁市是“中国薏仁米之乡”。今年1月份,贵州兴仁薏仁米电商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大普村流转集中连片土地,打造以销订产的“定制药园”。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定制药园’产品能达到中药饮片标准,加上套种模式,每亩薏仁米产值可翻一倍。”公司负责人夏召和说,今年预计在兴仁市发展薏仁米“定制药园”2.7万余亩。目前,已在兴仁市巴铃镇签订了8000多亩订单,可带动2384户农户、584户贫困户增收。

为充分发挥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去年底,我省印发《工作方案》,明确2020年“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到2025年,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内外排名前列的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

“这是我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贵州已建立太子参、钩藤、黄精、天麻等中药材“定制药园”11.6万亩。省中药材专班制定了“定制药园”奖补政策,通过“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以销增产”的方式,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专班还将收集省内150多家企业的原料采购年度需求量,推动省内582个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09个单品,与药企、医院建立稳定的定制关系。

壮大产业促增收

入夏后,赤水市红花村金钗石斛花全部绽放,成片成片的紫色在山野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通过仿野生种植的方式,目前全村种植了金钗石斛约1900多亩,年总产值达1000多万元。”红花村村支书陈长友说,通过种植石斛,售卖石斛花、鲜枝条,当地138户居民实现了就业增收,每户年均收入可达10余万元。

上世纪90年代,赤水通过仿野生种植原生态金钗石斛取得成功,石斛产业开始规模化发展。2006年,赤水金钗石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赤水全市约有10万亩原生态种植金钗石斛,年产量约3000吨,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赤水市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晓康告诉记者。

良好的产品品质让贵州中药材深受顾客喜爱。赫章半夏长期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大方、德江天麻走俏北上广;施秉、黄平太子参全国知名度颇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药材产业共带动全省13.11万户贫困户、41.75万贫困人口增收,已成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记者 邓钺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