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贵州“新机”与“新局”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多彩贵州网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

今年8月2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指出,贵州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是全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也包含着东部帮扶省市、中央定点单位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早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由东部上海、广州、杭州、宁波、苏州、青岛、大连等7个发达城市对口帮扶我省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8个市州。

东部支援西部,先富带动后富,从最基本的“给钱给物”发展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坚持扶贫与开发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是“新机”,更是“新局”。

东部市场+贵州产品

在吃不到春笋和冬笋的秋季,生长于贵州省遵义市大娄山山脉的方竹笋,最近在生鲜平台“叮咚买菜”成了爆款。

住在上海市静安区青云路的张阿姨看到“叮咚买菜”平台推送的信息,下单买了遵义深山方竹笋。之后,隔天下一次单,已连续买了4次。

“我们的笋输送到了上海,价格卖得很好。”家住正安县庙塘镇宝山村的村民罗其江每天都早早进山采笋。去年,罗其江家增收4.5万元,收入是以前的3倍,他形容自己“越来越有动力”。

农产品产销对接是推进消费扶贫的重要举措,既能丰富东部市民的“菜篮子”,又能让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

去年6月,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与上海企业正式签约。贵州每日向上海市场销售包括白菜、南瓜等12个品种的蔬菜,较好地保障了高温季节蔬菜稳定供应。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全力推进黔菜出山,贵州印发《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按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需求标准,全面补齐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短板。

到2021年,贵州将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300万亩;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黔菜将成为全国一流的安全、健康、干净、放心菜;基本建成保供拓外的蔬菜产销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珠三角和周边省区市场占有率,在长三角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

东部企业+贵州资源

如今,从王老吉官网可见,在推动中药时尚化、形成时尚消费的过程当中,王老吉全新打造出来的一款复合果汁饮料成为了主角,它就是刺柠吉。

2019年3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药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刺柠吉由广药集团研发,生产制造放在贵州刺梨产地。

2019年,刺柠吉系列产品总销售额超1亿元,贵州刺梨生产加工企业销售额同比提高30%以上。其中,刺柠吉生产基地直接解决120位农民就业,包含山区移民户45人、建档立卡户贫困户12人。

今年,广药集团王老吉又面向全社会发放了2亿元刺柠吉扶贫消费券,大大的刺激了刺柠吉消费,同时也为贵州的刺梨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龙里县谷脚镇茶乡村,是贵州省最早人工种植刺梨的村子。“现在村民们除了自留地种点蔬菜,其余地全部推耕种上了刺梨。”茶香村村主任兰江说,476户人家,95%以上都种有刺梨树。

目前,贵州全省刺梨种植面积位居全国之首,达200万亩。2019年,刺梨产业共实现产值7.5亿元,带动6.5万农户增收,其中贫困人口2.42万户,户均增收6138元。

除了利用贵州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产业,东部企业还利用贵州的劳动力资源,助力贵州脱贫攻坚。“饿了么”外卖平台在榕江县开了一场“饿了么蓝骑士现场招聘会”,将当地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介绍到大城市当“外卖小哥”;阿里巴巴在铜仁万山区启动“AI豆计划”,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东部研发+贵州制造

“近两月,贵州百香果、蓝莓、柑橘等大量水果成熟,我们正加足马力大量生产各类水果包装箱和膜袋。”都匀经济开发区园区里,贵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岚说,“护送”贵州农产品出山,他们有绝招。

“果蔬生鲜在运输过程中,纸箱吸潮软化,处于最下层的就会被压坏。”曾岚说,通常来说,一大卡车的水果在运输中有20%的损坏。而用石头造箱子,成本和传统纸箱无差别,若使用,果蔬在运送中损坏率会降低至3%左右。

有关石头的研发要追溯到十几年前。2007年,国家发布“限塑令”,广州石头造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石头中研发出了石塑母粒——一种可以在许多领域替代塑料的新型环保材料。

2018年,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参与项目洽谈引进落地,将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石头造公司引进入驻都匀经济开发区园区。目前贵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79条生产线,解决就业170人。

东部高新技术落地贵州后,找到了实现双赢的路径。而发展双赢,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长久持续夯实了基础,为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孕育了新机,

贵州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贵州制造”也正不断形成新的竞争力。(记者 李思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