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田野溢生机 脱贫有底气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田野溢生机 脱贫有底气

——聚焦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二)

06_06_0838

德江石斛迎来大丰收。田勇 摄

06_06_0846

富之源集团修文公司生猪养殖场。谌思宇 摄

06_06_0840

长顺县苹果丰收,果农喜笑颜开。朱涛 摄

黔东南 特色产业促林下生金

9月20日,雨中的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姚上组,群山滴翠,金风送爽。雨水给500余亩油茶缀上晶莹的水珠。雨声淅淅沥沥,奏出丰收曲。

“别看这些油茶生果还在树上,它们已全被预订了。”油茶基地管理人员夏云龙说,9月初,湖北盛达公司就前来订购,只等着采摘,全部运走。

2012年,在重庆打工的姚寨村村民夏云龙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的助推下,他流转300多亩闲置的田土,发展油茶。

“去年采收油茶生果16万余斤,实现生果销售和茶油销售额近30万元。”夏云龙说。看着油茶的长势,今年他预计油茶产量20余万斤,按照行情1.6元1斤来算,加上茶油销售,至少收入40万元。

不仅自己丰收,还带动村民增收。基地采取“党支部+政府+企业+农户”的组织方式,已带动120余户发展油茶种植1000余亩,其中贫困户21户。同时,基地每年发放劳务费10余万元,带动务工1000多人次,人均增收2500余元。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找点事做,赚点零用钱。”70多岁的姚寨村村民夏启在基地干了四五年,通过管理、采摘等已获得劳务费近5万元。

认识到油茶产业带来的红利后,姚寨村村民纷纷种植油茶。目前,该村种植油茶1600余亩,其中今年新增种植1000余亩,预计3年后发挥经济效益。

“去年,基地有200多亩油茶树挂果,鲜果产量20余万斤,贵州永兴科技公司以每斤1.6元的价格收购,产值30余万元。”在岑巩县注溪镇中寨村油茶基地,负责人廖兴说。

2011年,廖兴返乡创业,承包500亩荒山种油茶,如今,基地扩大到1500余亩。

“根据今年油茶长势来看,会是一个丰收年。”廖兴已陆续接到订单,就等着采摘了。

荒山变成了金山,油茶树变成了“摇钱树”,廖兴也成了当地的“油茶明星”。现在村里共有23户贫困户与他签订了入股协议,每年发放劳务工资达30万元。

油茶产业只是黔东南州特色林业产业之一。黔东南州跻身全国十大林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省10个重点林业县中有8个在黔东南,该州森林覆盖率达67.67%,林地面积3269万亩。

依托林业优势,几年来,黔东南州把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该州林业产业从砍树、卖树向种树、用树转变。

该州聚焦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大基础工程,着力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四大产业。立足州情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让绿林生金。

林下食用菌产业,着力发展以香菇、木耳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积极开展仿野生栽培,该州林下食用菌种植累计达1.58万亩。

林下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钩藤、石斛、天麻、黄精、草珊瑚等品种,目前累计种植达51.71万亩,其中,钩藤15.64万亩、天麻5.15万亩、草珊瑚5.33万亩、黄精4.14万亩、茯苓1.85万亩、石斛2.53万亩、天冬1.77万亩。

林下养鸡、养蜂产业在该州全面布局,累计存栏626.51万羽鸡、出栏594.74万羽,林下养蜂累计20.76万箱。

此外,黔东南州全力推进县有万亩基地、乡有千亩基地、村有百亩基地的“百千万工程”。有在建和已建成万亩基地22个、乡级千亩基地171个、村级百亩基地2028个,开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篇章。

据统计,2019年8月以来,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累计投入资金16.12亿元,流转林地31.05万亩,厦盖农户3.93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73万户,带动群众就业19.6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8万人。

黔南 果香四溢筑甜蜜生活

金秋的黔南,山坡上、田地间处处都能闻到甜蜜的果香。荔波蜜柚,罗甸火龙果、脐橙、百香果、金谷福梨,长顺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三都水晶葡萄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品牌水果,端上了广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地市民的餐桌,正在实现精品水果抱团出山、风行天下。

9月15日,记者来到长顺县广顺镇景云关苹果种植基地,只见一棵棵苹果树茁壮茂盛,枝杈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自从苹果熟了,每逢节假日,来这里采摘游玩的游客很多。”果农吴吉顺说。

吴吉顺是景云关苹果基地的种植大户,也是长顺县第一批苹果种植户。自2006年开始种植苹果以来,他的果园面积越来越大,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亩。随着果树陆续挂果,他家的收入也逐步提高。

“人工、肥料、土地租金等算下来,今年在果园投入了30万元,按照目前的产量看,估计能达到20万斤,收入在80万元左右,利润还是不错的。”吴吉顺算起了丰收账。

吴吉顺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苹果种植能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不少贫困户共同致富。每年在他果园里固定务工的群众有20多名,季节性务工还有不少,每年支出务工费用达15万余元。

黄土地里种出红苹果,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目前,长顺县高钙苹果投产面积达3.32万亩,预计产量4.15万吨。苹果产业覆盖农户3000余户1.2万余人,其中带动贫困户352户1443人,苹果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致富的长效产业。

勤劳奋斗好致富,处处唱响丰收歌。在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板寨村千亩百香果基地,绿油油的藤蔓爬满支架,成熟的百香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基地深处,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今年种了1100多亩百香果。按现在的挂果量来看,亩产在2000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5元计算,预计每亩产值达1万元左右。”板寨村百香果基地负责人江小余说。

2019年,板寨村种植百香果332亩,由于个头大、口感佳,百香果畅销市场,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还解决了部分群众就近务工的难题。尝到了甜头的板寨村,今年百香果种植的热情更高,新增百香果种植面积800余亩,带动248户968人就近务工。

效益激发出群众产业发展的干劲,荔波县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百香果产业。全县百香果种植面积已达10205亩,预计年产量3500吨,总产值7000万元,带动贫困户1333户4925人增收。

截至目前,黔南州水果种植面积136.48万亩(投产面积87.8万亩),产量47.45万吨,产值22.87亿元,其中重点品种百香果种植面积4.5万亩、火龙果种植面积3.42万亩。

贵阳 生猪出栏呈量质双升

今年1至8月,贵州富之源集团修文公司生猪销售量达6万多头,同比略有增加。

这个业绩,让公司总经理杜文钊出乎意料。

“受疫情影响,导致部分和我们合作的农户信心不足,多亏政府及时出台多项措施稳产保供,让我们产销数量都有所突破。”杜文钊说。

今年以来,贵阳市按照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总体要求,始终树牢全产业链思维,落实生猪生产“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力推动生猪产业“保供给、强弱项、补短板、促增收”,着力打造开阳、修文百万头生猪产业带,补齐产业加工短板,实现生猪产业量质双升。

“再过一个多月这一批生猪就可以出栏了,加上今年4月顺利出栏的一批,年利润可达40多万元,比去年还多呢。”9月18日,在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高潮村,看着自家圈舍里的1000多头生猪长得健康壮实,雷勇别提有多高兴了。

雷勇是与贵州富之源集团合作的散养户,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他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顺利度过行业“寒冬”。

“随时都有技术人员过来指导,疾病防控做得好的话,公司还有专门的奖励。”雷勇说。

农户在算“丰收账”,企业在写“致富经”。在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贵州富之源集团打造的10万头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创新试点项目正加快建设,4层的养殖大楼已经封顶。

“目前我们的养殖大楼和员工宿舍主体建设已完工,设备已安装近90%,预计12月初投产。”杜文钊介绍,项目自今年4月中旬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

该项目由贵阳市农投集团和贵州富之源集团共同打造,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商品仔猪12万头。

杜文钊告诉记者,该项目的打造不仅有助于贵阳市生猪生产保供,还可以提振农户信心。

面对一些散养户放弃养猪,导致生猪产量一度下滑的局面,贵州富之源集团在保持“公司+家庭农场”传统养殖模式的同时,还创新发展“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组织方式。

“今年发展了50多个养殖小区,其中10多个已经投苗,养殖小区规模较家庭农场要大得多,这也让我们及时稳住了生猪产量。”杜文钊说。

贵州富之源集团修文公司生猪生产实现量质双升,正是贵阳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贵阳从生猪生产项目建设、金融创新、产业体系、招商引资、非洲猪瘟防控及部门协调等6个方面,大力推动恢复生猪生产,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统计,截至9月中旬,贵阳市生猪存栏72.71万头,占省级目标任务的94.43%;能繁母猪存栏7.25万头,占省级目标任务的103.57%;出栏生猪82.09万头,占省级目标任务的76%。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贵阳还着力引进国内生猪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水平,推动生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9月19日,在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正邦福猪生态循环示范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项目一期场平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主体工程施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将建设2万头能繁母猪场、40万头育肥场及饲料、屠宰加工、种养循环等场地,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2月就可以完工。”开阳县品改站站长胡远洲介绍,正邦福猪生态循环示范项目由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正邦集团投资兴建,正邦集团是贵阳市今年引进的龙头企业。

“该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生猪生产和群众就业,还可以带动饲料加工、生猪加工等企业落户开阳县,对补齐产业链意义重大。”胡远洲说。

今年以来,贵阳市还引进正大集团在息烽县实施12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海南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与开阳县台农公司合作实施罗牛山高寨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中央、省、市有关扶持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宣传和兑现,引导金融资金积极向生猪产业放贷,按照全产业链思维,着力构建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完整的链条,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动贵阳市生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畜牧站站长张瑞文说。

铜仁 “灵药”丰收拓宽致富路

“白天采果,晚上打包联系物流发货,很忙,但也开心。”9月17日,德江县高山镇铁贡坝社区,绿之缘八月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排排成熟炸裂的八月瓜,让基地负责人曾顺国和务工群众笑容绽放。

“300多亩土地预计产鲜果4万斤,保守估计产值60万元以上。辛勤耕耘,总算收获丰硕。”把山里的野果做成带着社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规模产业,曾顺国很有成就感。

曾顺国种植的八月瓜,药名“预知子”,原本是生长在林深树茂、山麓谷地的野果子,貌不惊人,在德江县少有人识。其果味糯甜,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本草拾遗》记载,八月瓜“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德江县将其纳入中药材产业名录,鼓励农民大力发展。

绿之缘八月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高山镇的政策支持下,5米宽的硬化产业路从基地中蜿蜒穿过,中国五矿集团提供的100多万元产业基础项目扶持资金完善了灌溉设施。曾顺国从贵州大学请来中药材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八月瓜的品质和产量。

“八月瓜在山上的树林里随处可见,就是野藤野果,以前没想过有一天我们能靠它赚钱。”铁贡坝社区村民冉茂芬说,合作社创办以来,她便被聘请为管工,负责安排和调度工人,每月工资2600元,社区不少农户因在基地务工顺利脱了贫。

种好一棵藤,收获一树果,赚得一桶金。曾顺国介绍,合作社每年带动2000多人次就业,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今年果子成熟后便引得外界客商关注,目前已与陕西西安一家公司达成3万斤鲜果的订单协议。另外,八月瓜还通过线上销售到全国各地。

德江县大多数地方山地多、平地少,受天气影响大,传统农业不占优势。但山高林深、植被丰茂、灵药遍地,中药材是德江的一张特色名片。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江天麻就声名鹊起,发展至今仍是德江的“招牌产业”之一。

2018年,农村产业革命的号角吹响,德江县紧扣“八要素”做强老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时间,花椒、天麻、铁皮石斛、八月瓜、罗汉果等33个中药材品种异军突起,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良方。

像德江县高山镇铁贡坝社区一样发展中药材走向致富路的乡村,在铜仁市还有很多。

铜仁大力推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通过着力培育黄精、天麻、铁皮石斛、缬草、花椒、杜仲、太子参、白芨8个重点品种,在武陵大地激起层层浪潮。

曾经,印江自治县刀坝镇群众多是依靠玉米、红薯、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产业底子薄,群众收入不稳定,青壮年他乡谋生。

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结合土地资源、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2016年引进贵州和自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择落户刀坝镇玉龙山发展黄精种植。

经过3年发展,黄精种植面积达4000亩,带动附近8个村的群众就近务工,每年仅除草管护发放给群众的工资就超过百万元。同时,带动当地14个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来,涉及花椒、黄姜、白术、青蒿、菊花、苦参等中药材。

深耕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铜仁农民种植中药材的增收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畅。据了解,目前,全市万亩中药材种植乡镇11个,已建成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116个,培育经营主体505家,仅去年就带动全市5.27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铜仁花椒、黄精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天麻、缬草位居全省第二。

截至目前,铜仁市中药材产业累计种植60.98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73亿元。预计今年将新增面积15万亩以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