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苗族绣娘们的小康生活

时间:2021-12-08 16:35:52 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8日电 贵州省织金县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海马村,一个苗族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的村子,未脱贫前,男人大多外出务工,女人小孩留守在家,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注定了女人们只能犁土、种地、带娃,日复一日重复着老一辈人的朝朝暮暮。

气温只有5度,冬日的小雨淅淅沥沥打在窗上,有点儿冷,车子经过几条蜿蜒的乡村水泥路,我们来到了海马村,在他们的民族文化里,出嫁了的姑娘都会将头发偏向左边歪歪地挽一个髻,并在髻上插着一把彩色的梳子,表示已婚,而不管是未出阁还是已出嫁,苗家女子们都有一个必备技能,那就是蜡染刺绣。

在海马村田坝组罗英蜡染刺绣公司,两层楼的小洋房里一群苗族绣娘正在赶工,一位头上插着彩梳的绣娘,佝偻着腰,骨节突出、指腹粗糙的大手,拿着细小的针来回在一块橙色的布料上翻飞,没有图纸没有样板,记忆的线条“舞动”着“技艺”的丝线,这位绣娘名叫陈旭飞,家里以前是贫困户,2019年得益于国家脱贫政策扶持成功脱贫,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可是真正让她步入小康生活的,是在罗英蜡染刺绣公司上班领取工资。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蜡染刺绣,但是以前只觉得,这是每一个苗族女子都会的居家本领,如今在家门口就上班赚钱,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她眼里的小康,是有事可做、有所期待!

铁制的小刀蘸着融合的蜡,湛蓝的染料跟随着小刀,在白色的棉布上一撇一捺绘制图案,5岁的女孩田薇懿正在她的妈妈陈开艳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在布料上勾画着圆圈,27岁的陈开艳之前一直在浙江打工,由于一儿一女到了学龄,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去年她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离开了打工多年的地方回到家乡,收入就大幅度骤减,在她一筹莫展之时,罗英刺绣蜡染公司把她招致麾下,开启了她的回乡小康路,由于技艺精湛领悟力强,陈开艳在公司里也能拿到不少的订单。她的小康,是抚育、是团圆、是陪伴与传承。

有着“贵州民族蜡染艺术大师”,“助力脱贫攻坚带领妇女脱贫致富能手”称号的罗英,9年前只是一个在福建打工的苗家女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她想到了回乡创业。2012年4月,她和丈夫回到海马村,创办了“罗英蜡染刺绣店”,售卖苗族特色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罗英上苏杭、下广州,带领着绣娘们将传统手工艺与当前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耳环、项链、手提包、抱枕等生活日用品,产品的多元化打开了苗族蜡染刺绣的销售路径,今年,公司就与 “黔货出山”平台签订了2100张蜡染刺绣订单,如今,罗英的公司就有绣娘164人,年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在罗英眼里,小康是自由、是独立、是平等。她说,我们的苗族文化通过手工艺制作得到展示,被许多人尊重、认可和喜爱,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