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州:中药材产业成为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新路

时间:2019-09-09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这源于贵州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仅我省33个县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就达5304种,全国排名第四。我国六大民族药之一的苗药,90%以上集中在贵州。

“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措施。

去年,全省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总面积542.85万亩、总产量127.52万吨、总产值108.83亿元。中药材种植带动16.42万户贫困户、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

中药材产业正成为我省扶贫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大健康产业,走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路。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产量与需求量的不断提高,贵州中药材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良种供应能力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药企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一系列在产销对接机制、品牌建设、规范化种植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突破难点,我省按照“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发展思路,制定《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年)》,将合理布局产业、做大做强优势品种、延伸加粗产业链条、增强内生动力和带动能力,作为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内容。

我省组建专家组,指导产业推进、强化技术培训,为单品药材“量身定制”行动方案。2019年,我省将天麻、太子参、半夏、薏苡仁、钩藤、黄精、白及,作为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7个重点品种产业,着力实现贵州中药材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

根据贵州资源、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我省通过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标志保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致力于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黔药”区域公共品牌。

通过贵州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贵州60多个中药材品种种植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对中药材的育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贮存等环节,建立规范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贵州中药材安全、有效、可控、稳定。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贵州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推广,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生态种植,用最适宜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道地药材。

在产品质量方面,贵州逐步完善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

随着我省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大方天麻、剑河钩藤、兴仁薏仁米、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基本形成。全省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900家以上,培育了信邦、百灵、益佰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9家。

据规划,到2020年,我省还将培育20个以上中药材种植大县。其中剑河、德江、正安、安龙、施秉等县作为首批培育的中药材种植大县,已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让企业有赚头,让农民有盼头”,我省各地积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强化利益联结、产销对接、产业融合发展,在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同时,利用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土地租金、资产扶贫、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参与种植的农户、贫困户,收益更有保障。预计2020年底,全省中药材总面积将达655万亩、产量180万吨,中药材产业将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