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黔南州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脱胎换骨”

时间:2019-11-25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农历小雪过后,都匀良亩大坝依然热火朝天。

11月23日,大坝里的人们正忙着摘茄子,打包运往粤港澳大湾区。自9月27日,都匀市墨冲镇良亩大坝蔬菜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以来,基地已发送蔬菜675吨,产值175.5万元。

良亩大坝的良好发展态势,正是黔南州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抓紧抓实的生动实践。

两年来,黔南州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依法科学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州共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316个共计56.1万亩,加上蔬菜种植241万亩(次)及113万亩投产茶园,黔南州共实现农产品销售269.8万吨,销售总金额214.3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黔南州农业增加值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5.6%,增幅排全省第2位。2019年预计该州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经济产值将达到49.65亿元以上,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5.97元,比2018年同期增加1215.69元,增长幅度为11.21%。

做好“加减法”

“良亩坝变了!”良亩村村支书吴书高说,村民腰包“鼓”了,生活变了。

良亩坝区创新探索出“321”高效种植模式(一年二季三熟高效栽培模式),采取接岔、套作、复种等多种方式,一年四季土地不闲置,亩产值从种植传统作物的1000元提升到最高3万元。

“现在把自家土地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自己在基地务工一天有百元左右收入。”村民罗恩香通过技术培训,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也大大增加。

黔南州产业结构发生巨变的,不只在良亩大坝。

去年以来,黔南州聚焦市场需求与农民增收,立足资源禀赋,抓住“产业选择”这一关键要素,选准主导品种,做细产业布局,做大单品规模。

各县市突出主业和特色,形成“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对每个产业选出一批重点品种,集中支持,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化市场经济、从主要种植低效农作物向种植高效农作物、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的三大转变。

因地制宜调结构,土地“生金”产业兴。黔南州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调结构,坝区实现规模化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群众收入不仅稳定,而且增收效果明显。

对接大市场

“公司进来后,价格稳了,心也安了。”11月10日,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村民王天学领到卖豌豆尖的钱款,连日来的满面愁容消失了。

湾滩河镇是全省豌豆尖种植示范基地,全镇种植豌豆尖7000余亩,10月中旬大量上市,销路一时却成了问题。豌豆尖价格最低时,只有0.5元一斤,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

经龙里产销专班对接,10月31日,广西南宁市优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园区,对全镇豌豆尖进行保底收购,并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南宁市场。

与此同时,黔南州抢抓广州对口帮扶机遇,组织开展“黔货送粤”行动。9月28日,在广州江南市场的黔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正式启用,黔南有机蔬菜端上了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依托市场流通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黔南州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特色农产品,建立产销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机制如雨后春笋涌现。依靠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无形市场相结合,支持电商进社区、扩渠道、搭建展销平台,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快速流通体系建设,合理引导各链条环节的主体之间做好购销对接,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黔南州逐步实现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的转变。

抱团齐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村民一年收获的粮食只够吃半年,村民们常常带着扁担到邻村借粮吃,当时被戏称为“扁担村”。

村支书毛成根说,由于独特气候,祥脚村虽然种植蔬菜历史久远,但由于散户种植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

2017年,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祥脚村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并成立了贵州罗甸荣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20亩,探索出“党支部+企业+专家+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村社合一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运营中,公司积极对接及开拓市场,同时统一生产标准,在这种模式下,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如今的祥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万元,2018年突破1.5万元。

祥脚村的巨变,是黔南大力推进村社合一激活发展动能的缩影。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结成分工明确的“利益共同体”,既发挥了龙头企业对接大市场的优势,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户、服务农户的作用,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以及农产品销售及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

如今,全州建立“村社合一”党组织987个,占全州1186个村的83%,逐步实现从村民单体向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