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州高校科研人员把课堂设到产业扶贫壮阔战场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天眼新闻

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库自2018年启动以来,目前已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增加收益约95亿元;

全省高校10个学科群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涉农产业领域科研项目和平台项目达73项;

……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今日的贵州,广大的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农村产业革命,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了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科学报国之歌。

扎根奉献:“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

在毕节威宁,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女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蔬菜基地里忙碌。她叫张万萍,是贵州大学蔬菜产业队长,更是老百姓心中的“蔬菜女神”。

今年春耕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局势的好转和交通的恢复,张万萍带领团队从榕江到从江,从水城到七星关,从织金到沿河,在贵州“9 3”贫困地区来回奔波开展技术服务。

“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张万萍带领着团队成员去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对贫困户进行蔬菜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为老百姓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据统计,张万萍团队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已促进威宁自治县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带动464户贫困户脱贫。张万萍团队也在脱贫攻坚一线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基金课题3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多项。

随着威宁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尾菜处理成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张万萍又勇揭“英雄榜”,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尾菜无公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科技攻关中去。

挥洒在泥土中的汗水,展现的是高校科研人员的担当与奉献,同时也激发了丰富的科研灵感。

2013年11月,任教于铜仁学院的果树学博士张绍阳,怀揣着经世致用梦想前往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挂职。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张绍阳带领研究团队整理和完善了沙子空心李秋冬季、春季栽培管理技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指导方案,推广相关技术21项,解决技术难题12个。

沙子空心李因果实不耐贮藏,鲜果销售压力巨大,发展隐患大。张绍阳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试验、筛选,研究出了适宜的贮藏保鲜技术方案,使空心李果实保鲜期由两三天延长到五十余天。

如今,沿河全县空心李栽培总面积已超过7万亩,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结束挂职的张绍阳又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继续从事此项工作,并将目光投向了延长空心李产业链条、增加果实产品附加值……

为积极引导全省高校围绕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村产业革命,2019年省教育厅成立12个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全面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全省216个博士硕士授权点中,6个博士一级学科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服务12个农村产业革命产业,为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创新为民:“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红利”

荒石荒坡无效益,岩石旮旯出金银。遵义医科大学教授石京山的研究,为当地百姓在石头缝里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作为贵州省金钗石斛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的团队长期在赤水开展金钗石斛开发利用与临床应用技术指导,努力寻找“点石成金”的秘诀。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石京山团队的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附石生长的金钗石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种植石斛产值收入超过亿元,使得除旅游观赏外无人问津的丹霞石成为农民“点石成金”的替代性土地资源。

2019年,石京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带领下,遵义医学院药理学学科被评为“贵州省首批重点学科”,并支撑遵义医学院药学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如今,这位曾在灯下苦读的少年郎虽已满头白发,但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不变的是那颗永远追求积极向上的倔强之心,永不言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高校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这一点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专家库专家、贵州师范学院教师崔忠伟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瓮安黄金芽是风格独特的贵州茶珍品之一,远销海内外,被称为“茶中贵族”。然而就在五年前,由于成本较高、产量少,市场销路打不开,难以形成规模产业。

经贵州省科技厅牵线搭桥,瓮安县和当地茶企业邀请崔忠伟团队赴瓮安调研,并将“低成本物联网技术”成果在瓮安落地应用。自此,他和团队不停地奔走在瓮安县的茶山里,竭尽全力用科技为茶叶赋能。

他们研发并实施了茶叶生长环境数据实时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向客户提供实时的环境数据和视频图像,并通过精确、科学的智能化控制手段进行茶产业生产和管理。

这些可以在手机端查看的数据和视频,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也打通了黄金芽的销售渠道,推动瓮安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黄金芽种植基地。2017年至今,瓮安黄金芽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并于2018年10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让更多的贫困户和企业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红利,这就是我们团队最想做的事。”崔忠伟说。

2018年6月,贵州省教育厅发布首批高校100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培养和培训农业科技骨干和农技人才5100余人次,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增加收益约95亿元,带动57000多户农户致富脱贫,不仅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奋勇拼搏:“把技术传播出去助力乡村振兴”

夜郎无闲草,黔山多灵药。在贵州的大山里,藏着一朵“神奇之花”——头花蓼,它是贵州苗族习用药材,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有着独特的疗效。但由于科技基础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头花蓼的产业发展。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科技支撑和引领,让农民通过种植头花蓼脱贫致富。”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丽艳说。

作为长期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与新药研究的专家,为了解决头花蓼面临的问题,张丽艳组建技术团队联合企业,投入到了对头花蓼的系统研究中。

通过20余年的潜心科研攻关,张丽艳的团队解决了头花蓼人工种植难题,建立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体系,大幅提升头花蓼的亩产量,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2017年以来,张丽艳在贵州各地推广种植头花蓼近4万亩,药材销售收入约1.4亿元,带动了4万余人脱贫致富。

同时,头花蓼科研成果在“热淋清颗粒”产业链中得以推广应用,成为贵州省知名苗药,近三年来销售收入约10亿元,张丽艳也获得了2018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广阔的田野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成才舞台。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正高级实验师魏福伦,长期从事蜜蜂养殖及研究工作,并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地方脱贫。

魏福伦与学生一起创办养蜂爱好者协会,不仅为喜爱养蜂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平台,也为其他蜜蜂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对遵义的养蜂业做出积极贡献。

他自主研发的“中蜂无础蜂巢”技术,不仅增加蜂箱使用空间,降低蜜蜂养殖的技术要求和劳动强度,还有效减少巢虫危害,使可食用性蜂巢品质更佳、香味浓郁。

“目前我们与一家农村合作社合作,把专利赠送给了他们,开展精准扶贫。”魏福伦说,希望把这些技术传播出去,为农民兄弟脱贫致富、贵州的乡村振兴贡献一点力量。

在魏福伦的指导下,该社团大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达80余人次。其中,学生申请成功“一种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专利,实现了遵义师范学院学生获国家专利零的突破。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急需,2017年以来,贵州共立项建设贵州省一流学科(群)53个,其中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相关学科群10个,涉农产业领域科研项目和平台项目73项。涉农高校一线教师、专家学者长期扎根全省各地,特别是9 3深度贫困县,实现“9 3”县(区)技术服务全覆盖,他们把汗水挥洒在田野间,把智慧播撒在泥土中,更把丰收的希望带给了广大群众。(记者 王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