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州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时间:2020-12-16 15:23:00 来源:天眼新闻

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步道干净平坦,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社区卫生院、学校幼儿园、生活超市、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是海坪彝寨——水城县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也是水城县充分发挥野玉海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海坪彝寨作为“旅游+扶贫”工作重点,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扶贫模式的生动实践。

“现在啊,每天开门就是好风景,按钮一点、就能做饭,抬腿下楼、就有超市,出门几步、就能上班,真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啊......”趁着下早班吃午饭的间歇,搬迁户刘碧兰换下保洁服,一边开门一边乐呵呵地说。

今年53岁的刘碧兰曾是水城县杨梅乡白牛村大地头组的建档立卡户,2016年8月,一家四口搬到海坪街道阿娄社区。未搬迁前,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日子过得很艰苦。如今,刘碧兰一家不仅住上漂亮的景区房,她和老伴还在社区推荐下一起参加岗前就业技能培训,解决了就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培训结业拿到相关证书之后,我在家门口的景区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老伴则在景区酒店内当起了保安,两人每月工资加在一起就有近4000元。”刘碧兰坦言,搬进新家、置上新业,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刘碧兰的幸福感,源自水城县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不懈努力。

“十三五”期间,水城县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坪寨乡、杨梅乡、玉舍镇、勺米镇、发耳镇、都格镇六个乡镇符合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86户7589名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融入到野玉海景区内,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海坪模式”。

今年,水城县“六业并举”开创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100”。

水城县搬迁任务位列全省县区第二,六盘水市第一。搬迁群众离开了一亩三分地的故土,要靠什么稳定生活和安心扎根?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难题,成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关键之举。

“海坪彝寨作为一个搬出来的生态移民村寨,我们从搬迁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高端规划“筑弘业”、多元投资“建家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权连心“创新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产业”六业并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海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小像说。

围绕“稳”和“富”,海坪街道因地制宜,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农旅文一体化”推进,因人而异设立“防贫专岗”,保障“一户一就业”,有收有入;同时还通过实施“微田园”项目让搬迁户可在指定区域种地,有吃有卖,重拾种瓜种豆的乡村生活;沿路铺开390个食用菌大棚,低成本得高收入、学新技术......保障了易扶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海坪彝寨共安置搬迁户7589人,已经解决2000余人就业,各家均实现“一户一就业”。

挪穷窝,斩穷根。“十三五”以来,水城县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战略部署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为抓手,用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易扶搬迁点实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目标。

如今,水城县各个易扶安置点,6万余名搬迁群众住上了“花园式居住、社区化管理、人文化服务”的美丽幸福家园,从“忧居”到“优居”,开始了吃穿不愁的“安居乐业”新生活。(记者 邓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