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存栏超1000万头 贵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加速度发展

时间:2021-02-07 09:23:05 来源:多彩贵州网

生猪住“高楼”、全自动饲养、恒温产房,产业装备不断升级;无“非洲猪瘟小区”建设、种养殖循环、打造生猪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生猪产业2020年度关键词。

惠水县甘昌村,数十名建筑工人正在进行场平,这是东方希望100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施秉翁塘村,新希望30万生猪项目已陆续开始投产,6000头生猪成功入驻猪舍;全国前20强生猪龙头企业,16家落户贵州实施生猪养殖或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生猪生产明显恢复,产业素质不断提高,龙头引领作用显著,助推脱贫成效突显。

2020年贵州省生猪产业交出“高分”答卷,生猪存栏1364.06万头,出栏1661.77万头,全省生猪生产提前一年恢复至常年水平,500头以上规模猪场3068个,省级以上生猪养殖龙头企业74家,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4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57%,在“9+3”贫困县(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6万户、14.77万人增收,人均增收达1375元。

回顾过去一年,贵州省生猪产业紧紧围绕“立足当前保供给、着眼长远促转型”目标,认真践行“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制定落实“七抓七促”措施,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及非洲猪瘟疫情等不利影响,推动生猪产业加快发展。

抓布局优化,促分类推进。贵州省生猪产业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因素,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分类重点推进;产业集聚突破区重点建设生猪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新格局,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产业扶贫区重点实施“大场带小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抓项目建设,促产能增加。贵州省生猪产业不断梳理全省生猪项目情况,建立省级生猪项目库,建立联络员、半月调度制度,定期掌握新进展,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65个省级重点项目,推进“三个100万”项目,组织实施千企(场)引进、千企(场)改造“双千项目。

抓“大场带小场”,促精准扶贫。安排专项资金实施“9+3”产业扶贫项目,引导“大场”充分发挥各项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增养增收;引导完善由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药物保健和技术服务,一定回收商品肥猪,一定确保农户合理的利润回报的“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411”合作模式和高效养殖模式,带动贫困户通过生猪养殖增收脱贫。

抓补链强链,促高质量发展。在制定全省生猪产业“两图两库两册”基础上,帮助企业从国外引进优良种猪,满足上市商品猪的生产需要,加快补齐补强育种、饲料及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短板和弱项。

抓督促检查,促政策落实。建立“半月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年末评价”督查考核机制,重点督查国家和省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集中督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醒、限时整改。

抓技术服务,促科技支撑。由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等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实行点对点技术服务,编制发放生猪养殖实用技术相关图书,省内各大科研院校联合研究制定生猪产业人才培训方案,开展现代化生猪养殖高级管理技能型人才培训,指导农户和企业进行科学化生猪生产。

抓宣传引导,促发展氛围。贵州生猪产业联合省内多家主要媒体,组织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生猪产业发展快”系列报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猪产业宣传,重点宣传基层和养殖场户生产恢复的经验做法;建立各市(州)生猪产业专班工作动态群,鼓励支持各地将好的经验做法在群内分享,供各地相互借鉴参考。

为解决目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和品牌缺乏、融资难融资贵、非洲猪瘟防控仍有风险等问题。2021年,贵州省生猪产业蓄势待发,将大力推行全产业链模式发展,提升生猪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六化”水平,持续推进生猪产业供给保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记者 刘芷君 实习生 伍祖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