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中国脱贫攻坚地方实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时间:2017-09-02 00:00:00 来源:

扶贫怎么扶?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大忠说:“扶贫先扶智”。智力怎么用?中国社科院副秘书长韩大川说:“发挥专家战略研究、建言献策的专长”。近日在贵州遵义举行的2017中国·贵州第五届“后发赶超”论坛上,专家学者探讨交流中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地方实践,彰显地方各有特色,脱贫各有神通。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研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脱贫攻坚中的地方实践为主题,重点聚焦脱贫攻坚、跨越发展。

“青海三江源因其特殊的地理、生态、宗教民族等成为中国比较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青海社科院副院长马起雄说:“经过调查研究,青海探索出飞地经济模式”,即根据青海特殊的生态特点,整体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打破行政区限制,引导、支持三江源区将因保护生态、不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工业企业、项目向省内三大工业园区转移建设。形成以生态为统筹、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

福建在扶贫攻坚的探索中,首先提出了“山海协作”的扶贫模式。福建社科院副院长黎昕介绍说:“安排23个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23个重点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资金帮助、面对面会商、点对点帮扶”。据了解,“山海协作”模式推动了共建山海产业园、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等项目。

“扶贫扶智”,思想先脱贫,湖南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道路。在湖南的扶贫实践中,把转变思想观念,开展对话“心连心”的“文化扶贫”放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据了解,2016年,湖南建成首批400个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017年将继续推动288个示范点建设,启动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工程。此外,湖南还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扶贫模式,把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甘肃扶贫重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甘肃农村,突破农地制度瓶颈解决农民收入,以农地改革使农民变成中等收入群体。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说:“激活中国农村经济,要害在于激活生产要素,改革农地制度,为农工业的发展创造土地规模使用的条件,使留在农村的农民成为拥有家庭农场的中等收入群体”。

国发[2012]2号文件要求贵州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贵州探索并提出了“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的发展战略。贵州根据生态、地理地貌、民族文化等特色大力推进山地旅游,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秘书长何亚非曾说:“贵州用旅游打造了山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国际样板”。互联网时代,贵州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发展农村电商,让深山里的黔货走出山门,成为贵州农民脱贫攻坚、后发赶超的关键利器。有公开报道的数据表明,贵州山地旅游与电商扶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各地脱贫攻坚的地方探索与实践,正紧紧围绕区域特色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走出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文化扶贫、制度改革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等众多形式。(作者 贺先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