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土耳其客车业值得中国客车学习

时间:2018-06-08 00:00:00 来源: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客车博览会土耳其展(Busworld Turkey 2018)上,笔者遇到了参加世界客车研究院土耳其论坛的国内客车行业专家王健、几位前来洽谈业务的国内客车配套企业工作人员和参展商代表,大家一起交流了观后感,最大的感受是土耳其的客车产业已有超越中国客车之势。

时间退回到2001年,那年2月,一辆奔驰Conecto O 345客车驶上北京街头。彼时,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城市还在商讨究竟应引进高水平的国外品牌公交客车,还是应该与国内客车企业共同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半年后,那辆由梅赛德斯-奔驰土耳其工厂生产的客车因水土不服,草草结束了试运营,中国客车产业也坚定了自主研发产品的理念。这或许是中国与土耳其客车业最近的一次交集。

在全球客车市场上,中国与土耳其客车制造业同属后起之秀且水平相近。此前,曼、奔驰在土耳其设有装配工厂,土耳其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客车品牌;中国客车业发展之初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加以持续自主研发,目前在全球客车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我国客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智能化、清洁能源产品不断涌现。那么,那几位国内客车配套企业工作人员所说的中国和土耳其客车产业的差距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两国客车产业的差距主要在客车设计理念与基础的装配工艺方面。土耳其所生产的客车产品,更多体现了对使用者的关怀与考量。

诚然,国内大多数客车生产企业拥有先进的产品开发软、硬件,世界一流的生产装备,但拥有这些是否代表就可以生产出做工精良、质量可靠的客车产品?同样,国内客车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诸多投入,是否就代表我们已掌握了全面、先进的客车制造技术,可高枕无忧了?

无论是国内街头行驶的各类客车,还是商用车展会上展出的全新产品,在这些国内车企生产的客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欠缺合理性的车内布局、吱吱作响的各类内饰盖板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清洁能源客车的推广,让国内一些客车产品背离了产品本质,为提升续驶里程,配装更多电池组,“电池竞赛”的代价便是影响载客量、侵占乘员空间。

中国客车产业拥有着令国外客车制造同行羡慕的市场体量,拥有着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也拥有着势头良好的海外订单。与此同时,中国客车仍需不断努力,扭转在海外市场低质、低价的固有印象。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不但需要中国客车产业适当降降温,回归产品本质,也需要中国客车产业拥有更为开放的视野、国际化的设计理念,以及不断强化基础装配制造工艺。

在笔者看来,中国客车产业的“由大变强”之路,更应从拧好车上的每一颗螺丝钉做起。(吴戈)

转自:中国汽车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