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驶来 跨界融合重构产业体系

时间:2018-10-31 00:00:00 来源:

近日,以“开启汽车新时代”为主题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个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吸引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知名学者和优秀企业代表参加讨论,共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大会期间举行了五场精彩纷呈的专题分论坛,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学者和来自汽车、电子、互联网、交通等领域的70位嘉宾,从新标准、新生态、新治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六新”方面共商智能网联汽车的前进之路。

共建产业生态与政策标准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表示,随着信息化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汽车正在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智能化和网联化已经成为必然。

据介绍,从2015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不同地域的产业技术,打造了7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交通示范区,希望通过政策、标准、技术、资金等手段引导,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探索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作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的召集单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个部门、组织多个省市,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行业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法规,积极开展测试示范,推进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合作共赢是惟一出路。一方面,需要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与全球各国在政策措施、技术创新、标准法规、测试示范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罗俊杰说。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表示,由于移动互联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智能汽车发展过程同样是基于移动互联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的产业生态。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五大基础平台:包括智能网联车载基础平台、智能网联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以及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等。”李克强说。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看来,由于车联网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产业,行业内外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因此,应加紧标识解析标准、传感器标准、平台标准和车载网络安全标准等的研发。“目前已完成总体要求、电子产品与服务、智能网联汽车及信息通信的相关标准制定的基础工作。”

“互联网+新能源”跨界融合

伴随汽车普及率的提升,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情况日趋严重,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互联网+新能源”创新模式及理念正在冲击与重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国家信息中心新能源市场研究总监殷丹看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对我国汽车产业将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

“从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我国需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实现连续5年超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78万辆,今年1-9月份已经接近72万辆。全面超过100万辆没有问题,发展势头很好。而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是国家所鼓励的。未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共同发展,共同发展的结果促进出行方式的变革,带来共享化。新四化不是孤立而是融合发展的,是技术推动下的社会变革在汽车上的投影。”殷丹说。

未来已来。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汽车企业正在对标“互联网+新能源”,纷纷提出相关规划,以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苏岭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应成为智慧出行移动终端和智慧移动互联网终端。

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指导纲领,也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良方。苏岭表示,“长安发展规划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智能化的汽车进行融合发展。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所有智能化汽车的技术,长安会优先在新能源汽车上进行搭载应用。从现在开始,长安的每款新能源汽车都是100%联网。根据规划,到2020年,长安生产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将实现智能化搭载技术的搭载。”

开放生态是汽车产业走向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挖掘汽车产业新价值的重要方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智慧生态研究院院长舒酉星认为,当前汽车电动化发展的方向非常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智能化。“比亚迪明确提出,开放是汽车智能化推进的关键,并准备以开放的方式来推进汽车智能化革命。着力搭建汽车数字化开放平台,从而形成广泛合作,加速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化发展。”

“江淮汽车历时10年坚持迭代研发,形成七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普及活动。”江淮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表示,“面向未来,江淮汽车基于积累的产业化成熟技术,构建第八代全新一代智能网联的A级产品平台。面向未来,全行业通过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动能。”(记者 于大勇)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