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甘肃陇西: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9-05-15 00:00:00 来源:

古郡陇西,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古往今来,中医药文明在这里得到滋养培育,中医药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近年来,甘肃省陇西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守护百姓的健康,利用不断完善的中医药产业体系为老百姓谋福利。目前,陇西县中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接近1/3,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良药”。

中医药健康理念深入寻常百姓家

四月的陇西风和日丽,桃红柳绿。天刚蒙蒙亮,勤劳的陇西县首阳镇农民鱼有来就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下地干活儿前,他通常会和年过八旬的父母一起吃早餐。他们的早餐简单而丰富———喝罐罐茶吃馍馍,熬茶时通常会给里面加上冰糖以及当地产的黄芪、枸杞、大枣等中药材,保健味美;馍馍用当地的小麦面制成,清香筋道。

“这样熬出的茶好得很,不仅味道甜美,而且喝上一口整整一上午都不会再口渴。”鱼有来说,陇西是中国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黄芪、党参、板蓝根、甘草等中药材品质好,很受大家欢迎。因为长期和本地产中药材打交道,所以大家对这些药的性能十分熟悉,利用中药材特有的药性泡茶、熬粥、熬汤、炖肉等做法在当地更是普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陇西作为“千年药乡”,十分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如今,中医药健康理念已深入寻常百姓家。

“一二三,二二三,拍拍打打经络通。”每当有人走进位于陇西县的定西工贸中专中医护理班,正跟着老师学习下肢经络按摩课程的场景总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该校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和自筹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中药制药实训中心、中药炮制实训基地和中医康复技术实训室等项目,先后培养出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康养保健人才100人。目前,定西工贸中专中医药专业已设立订单班4个,年招生人数近200人,在校学生达500人以上。

为了让陇西人从小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陇西县举办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关部门编印了《中医药文化趣味读本》乡土教材,教育部门加强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中医药师资培训,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的教学,为推动全社会学习、普及和传承中医药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在城乡建设中,“药都文化”更是融入各个方面,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的认知。全长16公里的药都大道连接着陇西主城区两个高速路口,其中东段的路灯杆设计为一株株黄芪,造型新颖,从渭水河畔一直延伸到文峰。大城十字的交通提示牌背面,印着当地主要生产的中药材性能介绍,群众在等候红绿灯时通过不经意的阅读便能了解到许多知识。位于陇西县文峰镇的“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整体造型为五片黄芪叶组成的正在盛开的黄芪,寓意“中国黄芪之乡”和以黄芪等道地中药材为代表的陇药产业的繁荣发展。

从2008年开始连续举办的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推出高端论坛,在高规格的论坛上,中医药院士、专家学者、药企老总以及政府官员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和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让陇西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中医药服务网络覆盖城乡陇西县双泉镇牛家门村村民牛儒福有个腿疼的老毛病,村医李全在对他家入户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过程中,专门教授了牛儒福的老伴儿一些用中草药和盐袋热敷以及艾灸治疗关节疼痛的技术。牛儒福经老伴的帮助,病情很快有所好转。

“我在走村串户上门服务的过程中,会给大家传授健康卫生包的使用,以及拔罐、刮痧、关节上放中药、盐袋使用等技术。”李全说。今年60岁的李全当村医有40多年了,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中医大夫,每年看的病人能达2000人次。多年来,通过中医治疗,李全看好的农村重病患者也不少,让乡亲们切实感受到了传统中医治疗的好处,当地老百姓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愈加浓厚。

文峰镇八盘村村民王芳军患腰椎骨质增生多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文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中医治疗。经过大夫针灸、艾灸、拔罐、按摩等综合治疗,六天时间病情即有所好转,一年多来再没有复发。

“发病时疼得弯不下腰,经过五六天治疗后,我的腰能弯下去了,一般农活儿都能干。治疗费用还低,五六天才花了100多元钱。”疗效好、费用低,这让王芳军很是高兴。

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馆、中医全科诊室、中药房等,可开展针灸、小针刀、理疗、按摩、火疗等30种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疗是该中心的一大特色项目。目前,该中心的中医门诊量每年达6万人次。

走进陇西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渭水风情街东段,北侧一排医馆林立,南山医馆、针推堂、济世堂、火龙灸、国医馆……一块块红底黄字的牌匾配上一条条黄底黑字的旗帜,显得古朴典雅、底蕴深厚,这里就是该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中医药康养体验区。

为了把这项旅游养生项目办好,陇西县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入中医药康养一条街开办中医诊所,并在准入、申请许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照顾。同时,他们还将持续做大中医药健康旅游,研发生产中医药旅游产品,丰富完善中医药旅游服务项目,着力打造集中医养生、中医药产品展销、名优特色小吃、书画交流、商住服务等为一体的陇原知名中医药康养特色一条街,形成“可看、可吃、可住、可带、可体验”的中医药养生休闲基地,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需要。

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思路,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注重继承创新,拓展服务领域,陇西县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百姓健康生活水平。

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目前陇西县已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各县级综合医院均能够开展多项中医药特色服务。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建成了不同规模和特色的中医馆。215个村卫生室基本上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量平均达到35%以上。

近三年来,全县共签约引进中医类本专科毕业生40余名,选送业务骨干赴外进修38人,参加学历教育109人,先后有2人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8人被评为“甘肃省基层名中医”、7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14人被评为“定西市名中医”。

同时,该县持续不断加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力度,近年来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中医适宜技术30多项,培训人员1315人次;举办“西学中,中学典”培训班4期,培训医护人员720人次。全县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功获评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中医药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良药

“在我们这个地方,庄户人日子要过好,就得下功夫种药材,就得想办法种出好药材。”陇西县柯寨镇柯寨村的农民马岁平回忆说,他们村地处山区,以前主要种小麦和杂粮,但年终连粮食都不够吃。后来,他家开始种植中药材,然后卖了药材再买粮食,结果家里还有了余钱。现在,马岁平通过流转土地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像马岁平一样,越来越多的陇西农民通过中药材脱贫致富。

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陇西中药材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都形成了明显优势。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1%,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道地”药源保障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地产中药材种子的选优提纯、种苗的精细化繁育和大田的标准化栽培等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不断加快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药源基地体系,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道地品质。

中药材加工是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陇西县在甘肃陇西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已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亿元,先后引进天津天士力集团、中国中医药集团、河北神威集团、湖南千金药业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在园区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培育千万元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3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个体加工户3800多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28.6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安排就业5000多人。

充分发挥“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的产业基础优势,引进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投资5亿元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已吸纳经销商户3000多户,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近百亿元。同时,积极打造现代中药营销网络,切实加大中药材交易信息服务网络和专业协会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率先在西北开展中药材线上交易、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化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定价权能力建设。年交易量近100万吨,交易额近200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达到20%以上,党参、黄芪等部分品种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陇西县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阴,药材存放不生虫、不发霉、不变质,是名副其实的“天下药仓”。近年来,他们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实现了仓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仓储质量的有效保证,最大限度地把全国各类中药材资源聚集到陇西来仓储、交易和加工。目前,全县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已达到35家,静态仓储能力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由100万吨增长到200万吨,基本上实现了“药在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最优”的目标。

着眼提升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医药行业盛会”的目标,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邀请参会宾客达3000多人、参会企业达1050家、参展企业666家,布展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引进签约项目33个,签约金额33.8亿元,也是继“兰洽会”、敦煌“文博会”之后甘肃又一张对外宣传名片。会议还发布了陇西宣言,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引领性、标志性作用。(张爱平)

转自:中国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