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社科院报告:“十四五”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时间:2020-11-21 00:00:00 来源:

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总体上稳中有升。“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报告称,“十三五”时期,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变化的一个特征就是:高端环节的竞争力提高明显快于中低端环节。以纺织服装为代表,2015年至2018年,处于上游的纺织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略有提高,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全球排名显著提高,反映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电子信息、化工、钢铁等行业,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产值比重和出口规模都在“十三五”时期有所提高,例如,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工智能服务、化工新材料、高端钢材等环节和领域,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自给率明显提高甚至初步具备国际领先的竞争力。

报告同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解决好三大问题。

一是防止出现“双刃剑”效应。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需求,这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也为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国内市场规模大、成长快,并不必然会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国内市场大、成长快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必须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二是国内的需求与国际需求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成长优势就越容易转化为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要通过利用国内市场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所以,即便是企业把眼光首先放到国内市场上,也要引导企业树立国际视野,树立引领国际市场的长远目标。

二是提升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化的早期,主体是产品的全球化,次期是在产品的全球化之外,加上服务,新的全球化则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当全球化在产品之上加入服务,相应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会发生变化,在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加上数字要素之后,相应的全球贸易与投资规则又要再次进行变革。如何变革各国还在探索过程中。“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需要解决由服务业和数字要素带来的新挑战,用国际视野推动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是解决好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把提升产业链、创新链韧性问题作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的风险包括供给和需求两端的风险,供给端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等有被“卡脖子”的风险,需求端主要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国际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需求规模下降,甚至突然关闭的风险。针对供给端的风险,从短期来看,我国需建立起防范和化解“卡脖子”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提高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工具设备的可替代进口的能力。针对需求端,为应对短期冲击应落实应急救急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要通过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培育国内市场加以解决。(记者 金辉)

转自:经济参考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