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平价时代渐行渐近 海上风电该如何前行?

时间:2020-12-18 00:00:00 来源:

风从海上来。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海上风电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随着风电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发展海上风电面临去补贴的考验。海上风电如何应对去补贴,实现降本增效?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卫东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上表示,海上风电发展只有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共建创新链、共享价值链、共制产业链,才能在平价上网时代找到发展的新路径。

降低造价是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750万千瓦,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海上风电依然依靠补贴实现大规模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降低造价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与光伏、陆上风电等新能源单位造价相比,海上风电单位造价仍较为高昂,光伏初始全投资成本约为4550元/千瓦,陆上风电建造成本约为7000-8000元/千瓦,而海上风电建造成本约为15700元/千瓦。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生校表示,目前已投产或完成决算的海上风电项目平均造价在1.4万-1.8万元/千瓦,虽然海上风电投资成本降幅在15%-20%左右,但海上风电仍面临降本压力,距离平价上网有较大距离。

因此,有业内人士希望补贴能够延续到2025年,为海上风电发展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助力其尽快走完关键成长期。据预测,到2025年,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将降至0.5-0.55元/千瓦时。

平价上网任务急、挑战大

补贴逐步退坡、实现平价上网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去补贴”的脚步渐行渐近,正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阶段的海上风电任务急、挑战大,亟待降本增效。

“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技术不适应的新难题,比如勘察设计技术、水文观测分析技术、施工技术等。”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周茂平说。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郭辰表示,海上风电工程勘察、设计、制造、建设和运维等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产业链培育尚不充分,深远海规模化高效开发技术仍不成熟。

“海上风电要想实现平价上网,就要向规模化、大容量、集成化、深远海方向发展。如1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项目的规模化开发可以降低项目投资3%-5%,项目上网电价可以降低0.02-0.03元/千瓦时。”赵生校说,但是目前海上风电还面临关键技术、设备短板,比如海上升压站、施工设备、勘察设备与技术等。同时,主轴承、国产化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部件研发也有待加强。

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如何破解海上风电降本增效面临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降成本需多措并举,提升技术质量和完善产业链建设。

“这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方多方协同创新。”周茂平说,各方要通力合作,攻坚克难,不断完善海上风电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高精度、高可靠性技术产业链,从整个系统工程上帮助其降低成本,推动海上风电健康发展。

李卫东表示,行业内要坚持开放搞创新,合作搞开发,调动各方力量,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上,无论什么卡点,只要出现就联合集体攻坚;无论有多大投入,只要值得就舍得投入;无论什么技术,只要好用就要用好。

郭辰说,要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通过打造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完善整个产业生态圈,包括规划设计、主设备、辅助设备、施工、关联产业、运营、专业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最终形成海上风电产业联盟,实现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有序发展。

据了解,以海上风电基础型式为例,通过设计优化,单桩设计的重量可从2600-2800吨下降至1500-1600吨,单台造价可节省1000多万元,整个风场可节省6亿元。

郭辰说,通过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从智能感知、智能监控、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辅助等方面,提升海上风电的智能化运营水平。同时,发挥集群效应,打造共享化海上运维生态,降低运维成本。

同时,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也是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成本的关键一招,需在重点区域打造千瓦级大基地。郭辰表示,以一盘棋的思维对海上风电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一体化开发、设计、招标、施工、运维,最终通过一片资源、一个开发主体的方式,统筹协调,高效衔接,以实现平价上网。(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