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2021年财政货币政策操作要领明确: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

时间:2020-12-20 00:00:00 来源:

“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点明2021年财政货币政策操作要领。

专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宏观政策明确定调,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明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灵活调整,保持精准有效,但在操作上不会骤然大幅收紧。具体而言,货币政策方面,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不大,但诸如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政策料有一定延续性;财政政策方面,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张程度有限,但财政政策总体力度不会收缩,对重点领域支持将更为集中。

宏观政策保持“三性”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较多的临时性、阶段性措施。随着近期经济指标向好,2021年经济和社会回归正常,这些措施如何进行调整备受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让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称。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不急转弯”意味着宏观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会骤然大幅收紧。2020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宏观杠杆率上升明显,随着疫情防控见效、经济逐步好转以及稳杠杆必要性加大,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长与防风险、稳杠杆的关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在确保政策连续、稳定的基础上,要强化前期政策效果,继续推动政策工具的创新,进一步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例如,2021年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到期,需要提前进行前瞻性的政策考量,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考虑到2021年,新冠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外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尤其全球超低利率环境可能会促使资本加速流入,这对我国的政策操作空间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宏观政策既要考虑为经济稳健增长保驾护航,又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合理把握调控的时机和节奏,确保我国经济金融保持健康稳定。”梁斯称。

在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看来,宏观调控的重点不只在于“松”或“紧”。从明年开始,我国要把宏观调控的整体视角,逐步转回到疫情前的总体思路上来,即,解决长期问题、解决深层次问题、解决“十四五”发展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稳健货币政策灵活精准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同时,强调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八字方针。”董希淼认为,灵活,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调节,如果经济恢复速度较快,部分阶段性政策可能退出;精准,要求流动性更加精准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支持;合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水平;适度,既不会让市场感觉到“缺钱”,也不会“大水漫灌”,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在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有些政策到期可以退出。比如,今年年初,央行拿出3000亿元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对防疫物资生产运输企业加大支持,提供超低水平贷款利率,目前生产已进入常态,这项政策可能到期就会退出。但一些政策仍然应该“应延尽延”。比如,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小微企业承诺稳岗就业的情况下,要继续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方式支持小微企业,保持其资金流稳定,防止政策断档导致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对于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应考虑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位于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长期政策工具,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他建议。

谈及明年政策操作,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2021年央行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不大,但不排除会通过定向降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尹恒表示,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货币政策出现边际调整,应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维持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要防范经济技术性下行风险。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明年政策利率有望保持稳定,但市场利率中枢会有所上移,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会有小幅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滴灌特征将更加明显。

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尹恒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实施了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应过早设立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的时间表,而应当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财政赤字率的调整、专项债规模的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补贴的退出、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的调整等都要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审慎地作出决策,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另外,目前财政政策支出效率和效果还有待提高,应给予重点关注。

温彬表示,财政政策强调提质增效,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明年财政力度不会明显收缩。在今年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力度空前,包括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在内的广义财政规模超过8.5万亿元。明年广义财政规模仍要保持适度增长,财政赤字率设在3%左右比较适宜。在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明年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可能在3.3万亿元左右,较今年小幅减少。但要看到,当前有个别地方政府面临较大财政压力,要注意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作用,支持财政发挥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强调财政支出的效果。对一些民生短板、薄弱环节等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对实体经济实施减税降费,降低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

唐建伟预计,明年抗疫特别国债不会再发,财政赤字率可能回到3%左右,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应该也会有所下降,但全年财政支出规模仍会大于今年,财政支出力度不会减弱,质效会更高。(彭扬 赵白执南)

转自: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