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地灾预警睁大“智能千里眼”

时间:2018-05-21 08:40:00 来源:

工作人员展示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村老鹰岩崩塌卫星采集图。 贵州111地质队在纳雍县中井煤矿安装GNSS位移监测一体机。

2017年11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行动方案和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方案(简称两个《方案》),明确提出,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和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能力,打造“人防+技防”专业保障体系。

根据两个《方案》,我省将用两年时间,对威胁30人以上的高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及自动报警设备,实现风险较大隐患点专业自动化监测全覆盖;对威胁30人以下的隐患点,采用先进监测设备和声光智能化自动报警设备进行监测预警,以提升全省地质灾害预防科技水平。

在贵州地质科技园5号楼7楼展示厅,一面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遥感卫星图像。随着鼠标的点击,全省各地地貌情况一览无遗。

在展示厅后台监测电子显示屏上,正显示的是纳雍县骔岭镇左家营煤矿山体监测效果图,当点击卫星图上每个蓝白相间小点,该地地质灾害监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变化立刻直观呈现在眼前。

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军面对屏幕,同步交流各监测项目实时传回的数据,进行着数据分析。

“这是地质技术、信息技术、监测技术三融合的地质灾害监测平台系统,它不仅让人从费时费力的传统监测方式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更及时、判断更科学、帮助决策更迅捷,实现了‘技防’与‘人防’融合发力,有力地保障了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启杉介绍道。

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2017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隶属于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这是贵州首家地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地质”自动监测平台,它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人机建模系统、位移分析系统、三维预警分析系统等,从天、空、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

我省是地质灾害易发省份,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0345余处,受地灾威胁人数120余万人,潜在经济损失404亿元。地质灾害种类涉及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民生无小事。近年来,我省国土管理部门以及地矿系统不断加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力度,增强环境地质保护及灾害治理技术能力,全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开展地质灾害治理。

“目前,两个《方案》工作正有序推进。”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队长韩忠强介绍,“由于地质灾害远程自动化监测的运用整体仍还在一个起步发展探索阶段,缺少全国性统一的自动化监测技术标准,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在多方取经、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正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示范性、标准化的道路。目前,这种‘互联网+大数据+地质’的‘跨界’想法已渐渐成型。”

去年7月,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与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牵手”,将高精度北斗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并着手组建地质灾害监测专业化队伍。曾经,地质队员身上不离三大宝(罗盘、放大镜、地质锤),背着上山满坡跑;现今,我省地矿勘探部门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以大数据为依托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促进了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手段的技术升级。

整套监测系统的运行是基于对灾害点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灾害点的现状调查为前提,根据灾害点的类型、变形特征、变形阶段在灾体不同区域选择安装不同类型的自动化监测传感器,如GNSS位移监测一体机、测斜绳、水位计、拉线式位移传感器、雨量计等,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对灾体变形特征数据以及孕灾环境因素数据的采集,统一传回预警信息平台,再通过对数据图像对应的灾害类型,危害程度的分析,就能制定及时、有效、科学的应急预案。

“这不但解决了以前现场需要多人跑上跑下、人工测量的麻烦,而且能避免事件突发时的紧迫分析而导致的误判。尤其是解决了打雷下雨天,监测人员无法人工测量,得不到数据的情况。”省地矿局111地质大队队长韩忠强说道。

去年8月28日,纳雍张家湾镇普洒村老鹰岩发生崩塌,造成重大灾情。施救过程险情不断,为避免次生灾害危及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省地矿局应急安全防范组调运“北斗云自动监测仪器”连夜奔赴现场,对崩塌坡体、残留危岩体展开地表位移监测,定时向专家组提供时、日监测数据,为专家组分析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变化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一年来,省地矿局111地质队采用北斗技术,对贵阳、兴仁、纳雍、开阳等19个原计划采用人工监测的地灾和边坡项目实施了自动化监测,取得了十分理想的工程效果,帮助地方政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前段时间,我们还成功帮助陕西监测了周至道路的滑坡险情。”111地质大队队长韩忠强表示,“贵州地质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国内同行中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下一步,将积极在全省两个《方案》实施中脚踏实地地做好实事,走出新路,树立贵州地矿新形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