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技能人才缺口与中国制造不匹配 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破题

时间:2020-06-22 12:2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与制造强国相比,存在专业能力不强、人才与产业协同能力不够等现实问题。”6月20日,浙江绍兴举办的第二届绍兴人力资源发展大会上,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会长袁中伟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建言,破题需大力推进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9574.jpg" title="对接洽谈会。 项菁 摄" />pictext" >对接洽谈会。 项菁 摄

由此,大规模培养、配置技能人才刻不容缓。袁中伟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力资本发展提升,经历了全民普及文化、全民普及知识和全民普及技能三个阶段,在当下“行行出状元”的时代,只要具备所在领域的技能,就是技能人才。因此院校在大规模培养、输送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产业、教育的融合联动,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发热。"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9575.jpg" title="人力资源机构与校方对接。 项菁 摄" />pictext" >人力资源机构与校方对接。 项菁 摄

如何“填补”缺口?袁中伟认为,政府、学校、企业、机构等应该多方联动,促进各类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协同。大会后,中国5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70余家职技院校和本土250余家企业进行了现场互动。重庆传统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刘汯京第一次带着学校资源信息赴绍兴参会,“专业与就业越契合,就越适合学生的发展。今天发现绍兴珍珠产业需要设计人才,如果有机会,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无缝对接’。”

再观察今年中国873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压力空前庞大。当日,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万丰集团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该合作不只是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还在于进一步探索契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除了人才输送企业时的尾端配置,产教融合还应该前移,让技能人才更加“对口”。

“我们有10个优势专业群,在培养技能人才过程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中国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天津职业大学副校长樊顺厚举例介绍,该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建在企业,在企业里培养学生,并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不难发现,高品质代名词“德国制造”也采取了“内外联动”的模式。据了解,“德国制造”之所以强,除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其“秘密武器”还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并且以企业培训为主,让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学校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完)

_i630znox87b">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