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省农科院发展特色蔬果产业的扶贫故事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20_20_0462

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基地航拍图。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技革命。随着农业产业革命的纵深推进、全面铺开,贵州农业正从主要种植低效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这里,我们撷取省农科院的三则扶贫故事,展现“千年之变”里程碑中闪耀的农科精神。

低效向高效迈进:

“321”特色皱椒种植助产增收

辣椒—大蒜一年两熟高效模式,正是省农科院辣椒所为大方黄泥塘镇西河村带来的“321”特色皱椒种植体系。“‘321模式’是省农科院蔬菜专家团队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高效栽培模式,包括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年种植两三茬作物,使不同地方亩产量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省农科院辣椒所栽培室主任邢丹说,“在西河村开展的‘辣椒—大蒜一年两熟’便是在辣椒收获后改种大蒜等其他作物,将辣椒收获后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提高亩产价值。”

2018年3月12日,省农科院与大方县农牧局签订《贵州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模式”示范推广》项目,是西河村实现脱贫的开始。“过去西河村辣椒种植多为村民零散种植,没有成规模,加上收获后真空期土地闲置,作物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村民们种着种着也就没了信心。”邢丹说,于是,省农科院辣椒所与当地农业局积极开展分工合作,由省农科院辣椒所团队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护提供技术支撑,当地农业局牵头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示范推广基地,推进辣椒产业扩大规模持续发展,用心培育火红的辣椒,过上“红火火”的日子。

基地建成后,西河村村民刘大福一直没闲过,育苗、平地、起垄、移栽……“这段时间,月收入超过了3000元。”刘大福开心地说,自己还种了十余亩辣椒,和村合作社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协议,两笔账合起来,估计今年收入几万块钱不得问题。

目前,西河村辣椒项目年产值达3800万元,带动农户再就业2400余人次,人均可增收3500余元,带动贫困户452户1279人脱贫。

粗放量小转向集约规模:

佛手瓜深耕产业扶贫“一亩三分田”

直到2019年4月24日,省政府正式批准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昔日贫困落后的山区成了产业创新的高地。退出贫困县序列首先要有产业,佛手瓜产业就是惠水县致富的“法宝”之一。

在2016年省政府组织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家李裕荣与园艺所蔬菜专家一起来到惠水县,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李裕荣便迫不及待,对全镇28个村走访调研。他了解到,好花红镇弄苑村、六马村、石头关村等深石漠化喀斯特山区村有着种植佛手瓜的传统,但是种植规模、科技效应不明显。

“‘缺技术、不成规模’,这是花红镇弄苑村的佛手瓜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李裕荣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村民的科学种植管理培训和集中连片种植佛手瓜入手。”为此,李裕荣一有空闲便去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剪蔓修枝、引蔓上架、合理施肥、裹膜度冬;利用专业知识,开办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日复一日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佛手瓜。仅一年时间,弄苑村佛手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亩产值5-6吨,人均年纯收入5000-6000元,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

佛手瓜产业要发展必须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进程。为此佛手瓜小分队积极配合省蔬菜专班申报贵州省地方标准项目,在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及园艺所科研团队的鼎力支持下,惠水县好花红镇首创以佛手瓜种植为纽带,形成“菜-菜-菜-瓜-菇-蜂”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建成“贵州佛手瓜品牌”高标准生产基地5万亩,形成以“好花红金瓜”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采摘、观光等休闲农业,将佛手瓜产业集聚区建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

目前,好花红镇佛手瓜扶贫产业园已发展成为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深石山区发展佛手瓜种植5.2万亩,年产量达12万吨,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出口到越南等国家,实现产值约2亿元。

为延长产业链,在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加工团队等技术指导下,配套建设的佛手瓜面条、酱菜等系列加工制品相继面世,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附加值。佛手瓜被成功列为我省重点推广第8大蔬菜单品,佛手瓜基地被列为“上海市外延蔬菜保供基地”。

单一走向多业态:

铜仁碧江高山葡萄产业农旅一体化发展

自2014年以来,碧江区漾头镇通过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利用自身山地资源优势,号召全镇群众发展高山葡萄。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高山葡萄已成为漾头镇的标签,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时下,正是高山葡萄成熟上市之际,漾头镇的3200亩高山葡萄基地里,一串串犹如黑珍珠般的葡萄挂满枝头。园内果农忙着采摘、搬运,果农们全家出动,采摘、运输、销售各司其职。

省农科院草业所科技人员阮玺睿作为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挂职科技副镇长可谓是这场产业发展与转变的促进者和亲身经历者。

“我们乡镇大部分位于铜仁市正东面锦江流域下游,行政辖区内绝大部分面积属于铜仁九龙洞自然保护区,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还没有辖内水域面积大。只有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广泛推广高山刺葡萄种植技术,才能形成多业态发展的趋势。”阮玺睿说:“近年来,在草业所技术支撑下,漾头镇结合原有产业实际,采取大户带动、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模式,鼓励农户发展高山葡萄产业,同时,整合扶贫资金,完善产业路、灌溉、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葡萄种植的农户从葡萄苗、葡萄支架、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还积极搭建销售平台,想方设法拓宽葡萄销路,解决葡萄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目前,漾头镇已有200多户葡萄种植户。”

阮玺睿充分发挥来自省农科院技术团队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多次邀请省农科院葡萄专家现场指导,同时积极组织漾头镇“葡萄采摘节”“我爱漾头抖音大赛”等文化旅游活动,以上游葡萄产业为引领,农旅结合,充分展现丰富的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记者 段超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