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守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格局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天眼新闻

“如果国土空间规划是棋盘的话,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就是棋盘的经纬。三条控制线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是匠人营国、九经九纬的重要基础。”9月27日下午,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夏清波做客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和当代先锋网、天眼新闻客户端联合打造的“在线访谈”时表示,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障永续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2018年,原环保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按照方案,贵州划定了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26.06%的生态保护红线,并对外发布。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部署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调整。

如今,贵州的评估调整工作开展得如何?夏清波介绍,今年上半年,贵州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基础,通过采取生态极重要、极敏感的区域补充划入,风景名胜区根据生态功能划入等措施,评估调整工作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完成了向国家上报。

“通过这次评估调整,我省共调出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近30%的矛盾冲突区域,生态系统连通性、完整性得到较大提升,全省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得了有效改善。”夏清波坦言,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调整进一步巩固了贵州“一区、三带、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助推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我们通过将各类保护地、禁止开发区域、具有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区域应划尽划,以及对破碎零散的图斑进行聚合修饰,强化了集中连片、功能退化生态系统之间的系统保护,以及山水林草湖不同景观要素体之间的系统耦合,提高了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了物种间的迁移和遗传基因的转换。”

夏清波介绍,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中包含了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等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保障了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区域,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在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定位的同时,贵州对一般耕地、人工商品林、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人为活动较强的区域进行了分类处置,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留出了适度合理的空间,守好了发展和保护两条底线。

相关链接:

从概念上说,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一区、三带、多点”生态保护格局中,“一区”为武陵山-月亮山区,“三带”分别是大娄山-赤水河中上游生态带、乌蒙山-苗岭生态带、南盘江-红水河流域生态带,“多点”为各类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和其他保护地。(记者 胡岚 潘先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