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林业产业:是播种季也是丰收时

时间:2021-03-22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入春以来,黔中大地一派耕耘繁忙之景。

抢抓农时,农户们将油茶、花椒、皂角苗木背上山,种下苗木的同时也种下了希望。与此同时,雨后春笋全都冒出了头,林中百花盛开成为最丰富的蜜源,一些林下的食用菌也可以采摘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种,四季有时。这是农业生产活动遵循的自然规律。但林业产业却能够一边投入生产,一边喜获丰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林业产业具有着四时播种、四季丰收的独特优势。

春季,记者步入贵州广袤的山林中,感受播种季节的忙碌和蕴藏的丰收喜悦。

德江:花椒上山孕希望

春耕忙种,近日,铜仁市德江县荆角乡新坑村20余名农户正在荒坡地上清地、打坑,为花椒新植作准备。村委会主任冉崇国一边观察,一边指导农户,“我们是按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的,一定要根据划定的地标打坑,行距、株距都要严格保证对齐,打好产业基础。”

冉崇国介绍,新坑村今年推进新造的花椒约35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由黔龙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经营管理,初步投资30余万元,利益联结农户75户。为了抢抓春耕生产,进一步扩大全村花椒产业种植规模,平均每天都有20余名农户参与种植。

“我家流转了4亩荒地给合作社种花椒,丈夫在外务工,平时我就来基地干活,一天有80元工资,不仅能照顾家中老小,还能补贴家用。”村民张桂婵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也曾尝试种植花椒但因缺乏技术,大多失败了,如今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全村花椒长得很好,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新坑村全村面积7.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为严重。长期以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里土地撂荒问题日益凸显。2017年,德江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新坑村响应政策,开始种植发展花椒产业。

春日暖阳下,前几年种下的漫山花椒已经打了花苞,孕育着希望,全村1100余亩花椒将进入初产期。

“按照亩产400斤鲜花椒预估,今年能有约40余万斤产量,市场价干花椒在25元/斤左右。”64岁的冉崇国笑着说,“以前看着土地撂荒,我们这些老农民心里也发慌。现在种了花椒,土地又被利用起来,留在家的妇女也有了务工机会,最重要的是荒山变绿了,水土流失、石漠化也都得到了有效治理。”

迈好第一步,实现开门红。开年以来,德江县积极统筹花椒新增种植5万亩任务,目前,已经完成新增种植1.11万余亩,流转土地1.6万余亩。以陡坡耕地、低产低效残次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易地扶贫搬迁后宅基地等块地为主,充分利用全县土地空间。一方面抓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另一方面,通过省、市、县、乡相关部门技术支撑,为花椒新造和低改保驾护航。

册亨:油茶种下绿满山

“黄哥,那么早就上山种油茶啊。”

“要抓紧时间种好苗,等太阳出来,天热就种不了了。”

时值春季种树造林好时节,这几天天刚亮,黔西南州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的黄勇便扛着锄头上山种植油茶苗。对于油茶种植技术要领,黄勇早已熟稔于心。然而40多岁的他与油茶打交道还不到一年。

“要按2×3米规格深种,保持距离。”种植基地上,黄勇一边讲解,一边用锄头挖坑示范。在外打工多年,不能照顾家里,钱也没存下多少,黄勇心里一直很不是滋味。

在外打工,不如回家种油茶。近年来,册亨县聚焦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在油茶产业、林下经济、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这让许多像黄勇一样在外打工的群众看到了新的发展出路。

如今,秧佑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黄勇也将自家50余亩低产老油桐林改种油茶树。凭着好学干劲,黄勇成了村里有名的油茶种植积极分子,还当了基地种植管理员,一年下来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

“油茶种下了,水肥也要及时跟上,确保树苗存活率。”弼佑镇林业站站长罗开林再三叮嘱黄勇。

罗开林介绍,为了加大油茶产业建设力度,同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今年,弼佑镇计划新增种植6000亩油茶,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地、撂荒弃耕坡地、农户房前屋后等地块,壮大绿色经济。

领苗、运肥、种植……册亨县各地都在抢抓春天造林佳季,有序推进今年1.5万亩的新造任务。目前,仅在弼佑镇秧佑村,每天平均就有60人参与造林,劳务费每天120元,极大提升了农户积极性。同时,在苗木选择上,要求有“三证一签”嫁接良种苗,林业系统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确保技术服务落实到田间地头。

“十三五”以来,在省林业局的帮扶和支持下,册亨县坚持“五抓五强”,纵深推进油茶产业发展。2020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增至28.51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建设标准化油茶种植示范基地31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1000亩。茶油远销浙江宁波等沿海地区,持续打响“中国油茶名县”品牌。

望谟:林菌带动大产业

近日,天气回暖,黔西南州望谟县新屯街道牛角村赤松茸林下种植基地里,一朵朵鲜嫩的蘑菇顶着伞帽探出土层。村民三五成群,在林间忙着采摘赤松茸,准备将新鲜的产品投放市场。

“只要人勤快,家里就有钱用,在这里干活,一天有100块钱的收入。”正在采菇的牛角村村民兰大珍说,除了农忙时节,自己都会经常来基地干活。另外,她家还有土地流转费用。

2020年6月,牛角村依托良好的地理自然条件,通过扶贫资金补助的方式,投资35万元,大力发展林下赤松茸,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功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

牛角村副主任侯光荣介绍,赤松茸种植项目由牛角村勤工增收农民合作社统一实施管理,产生的利润20%用于村集体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发放,8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基地进入初产头次采收期,预计每亩产量在500至800斤,丰产期亩产量可达3000斤。

高位推动,瞄准林菌抓特色。素有贵州“天然温室”之称的望谟县立足独特的自然条件,聚焦林下食用菌产业,挖掘立体经济的“生力菌”,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林下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竭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生态财富转化为发展财富,带动群众增收。

“食用菌是边种边收的‘短平快’产业,为促进林菌高产高效,望谟一方面抓好食用菌菌棒加工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林下种植规模。”望谟县林业局副局长赵埝檩介绍,为保障林菌产业生产投入,望谟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政策,建设木质菌材基地,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建立木质菌材基地,已建木质菌材基地500亩。

目前,全县种植林下食用菌8000余亩,主要种植品种有毛木耳、秀珍菇、平菇、猴头菇等,预计产值将达90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3.4万余人次,其中脱贫户达1.1万余人次。

赤水:竹笋冒尖迎丰收

“赤水春笋收购正式启动,各位乡亲们可以采挖春笋了!”

2月28日,遵义市赤水市葫市镇尖山村扬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满怀期待的群众和漫山竹林迎来丰收时刻。

茂林修竹,青翠摇曳。走进尖山村,只见一根根粗壮的春笋破土而出,笋农们有的拿起锄头挖笋,有的背着满篓的笋交到路边设置的收购点。

“我们将按照春笋的重量、成色、品相等分类收购。目前,每斤带皮鲜笋收购价格都在1元以上。”汪进介绍,半个多月来,公司从尖山村收购了5万斤春笋,从赤水市其他地方农户手中收购春笋达20万斤。

尖山村竹资源丰富,是汪进的合作社竹产业种植基地所在地。2014年,赤水小伙汪进从深圳带着电商团队返乡创业,丰富的竹资源和成熟的产业市场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2019年在上海援黔干部的帮助下,汪进很快借助自身电商平台优势和销售渠道资源打开了一条竹笋产业新路。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由合作社统筹全村竹产业基地日常运作,依托公司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冷链运输渠道保障产品销售,尖山村打破过去竹产业“散乱”的局面,解决了外来收购商价格不透明的难题。

“预计今年全村春笋收购可达500万斤,市场价产值可达500万元左右。”汪进介绍,目前,尖山村竹林面积超过1万亩,全村已经进入春笋采收环节,每天约有500余人次上山采笋。依托公司销售平台,这些鲜笋将经过分类打包,由冷链运往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地消费市场。

一棵竹带富一座城。近年来,赤水利用丰富的竹资源,充分挖掘竹价值,坚持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构建了竹的全链条、全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竹经济”,使竹子成为聚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利器”。

目前,该市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竹林占国土面积比例和农民人均占有竹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带动18万竹农每年人均增收超3200元,全市竹产业产值达62亿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