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家当”

时间:2019-06-25 08:23:00 来源:新华网

“从老家搬出来的时候,我们丢了很多旧东西,但是唢呐、锣鼓、舞狮这些道具我们舍不得丢,都带到了新家,这算是我们最重要的家当。”贵州省安龙县五福社区居民潘加林觉得,日益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渐渐抚平了乡亲们搬离故土的焦虑。

要让百万易地扶贫搬迁农民快速成为市民,搬迁群众需要在短时间内认同、适应自身身份的转变,迅速建立社区归属感,才有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既要尽可能保留搬迁群众的原生文化,又要努力培育社区市民文化,这给贵州省移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五福社区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社区现已搬迁入住1770户8306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搬迁群众是当地苗族、布依族同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搬离故土之后,新社区还有没有适宜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生长的“土壤”呢?

6月11日傍晚,五福社区五福广场上的人气随着夜幕将至反而旺了起来。广场舞、跳皮筋、唱山歌……忙碌一天的新市民们慢慢聚拢,开启了热闹的“广场夜生活”。

广场中间,一支年纪参差不齐的舞蹈队排开阵势,跳起了布依族的传统舞蹈板凳舞。这支队伍是社区刚刚组建不久的民族舞蹈队,虽然动作不是很整齐,但是排练演出还是获得了社区居民的掌声。

“没有好酒招待,一杯清水代表美酒敬给你……”看到记者到来,苗族姑娘杨光禄领着两个姐妹唱起了敬“酒”歌。

自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杨光禄告诉记者,在老家的时候,村里人很难得出来一起耍,一个是没有耍的地方,另一个是大家住得太分散,很难聚在一起。“现在搬到五福社区,有了这么大的广场,下了班姐妹们拖起音箱来,音箱一响,大家都出来了。”杨光禄说。

除了面积最大的五福广场之外,五福社区还在小区内建设了多个居民小广场。为了方便搬迁群众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社区在各个广场安置了照明灯,并为文艺队伍配备了音箱和演出道具。

由于安龙县多采取整村、整寨搬迁,集中安置,在五福社区,原来迁出地的表演队伍不仅没有打散,而且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更多了,大家表演的热情也更高涨了。

目前,五福社区已经组建了舞狮、山歌、舞蹈等文艺队伍,100多位新市民积极参与进来,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青少年都乐在其中。

为了让新市民文化活动开展更专业,黔西南州还安排州文化馆和文广局等单位定期到五福社区等移民安置点进行文艺活动指导培训。另外,五福社区还不定期地开展社区运动会、新春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体生活。

由农村走向城市,搬迁群众舍不了对乡村的记忆和对民族文化的依恋。为此,五福社区修建了乡愁馆,整齐地陈列着犁头、背篓、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物件,乡愁馆把搬迁群众对家乡的记忆一起搬进了新社区。

乡愁馆的隔壁是社区“群团之家”。社区平时群团活动并不多,这里更多时候是社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去年以来,五福社区利用“群团之家”为载体,为社区居民子女开设了免费的课后“绘画班”。每天放学后,孩子们来到“群团之家”,在专职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画画。

一辈子生活在贫困山区的搬迁户们想不到,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儿童艺术教育,如今成了家门口的免费福利。

之前在农村,李福勇的两个孩子放了学之后就是玩泥巴,要么是玩沙子,每天弄得脏兮兮。“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教育,也没有条件送到县城里来学做。现在孩子放学以后,我有时间就送他们过来,这里老师很负责,孩子进步也很明显。”李福勇说。

为了引导新市民形成“感恩新时代、奋进新生活、争当文明市民”的新风尚,安龙县相关部门还在五福社区开展了新市民文明创建活动,以各类评比为载体,创建新市民社区文明家园。

由于为人和善、家庭和睦,并且利用闲暇时间为社区邻里带小孩儿,居民吴昌美一家在评比中获得了“文明家庭”称号。说起在五福社区的新生活,吴昌美显得很有信心,她觉得,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在哪里都有饭吃。

“既然搬到了这里,就要跟县城那些市民一样工作生活,大家和睦相处,勤快干活,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毕竟,这里的条件比老家好太多了。”这是吴昌美经常鼓励邻里乡亲的话。

此外,五福社区还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感恩教育、就业培训等工作。扎实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五福社区树起了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这正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亟需的精神动力,也是影响搬迁成败的关键正向因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