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贵州:农民变市民 融入城市奏响幸福曲

时间:2019-07-15 09:23:00 来源:贵州日报

7月12日,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彝族绣娘正在缝纫衣服赶做订单。

“咱这活路轻巧,离家近,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钱用下来还能有结余,好得很咯!”

7月12日上午,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彝外婆刺绣坊车间里,笑声朗朗。50岁的李花妹一边干活,一边与同样忙活着的姐妹们拉起家常。裁剪、卷边、整理熨烫……10余名来自安置区的彝族绣娘埋头缝纫衣服,赶做一批不久前接下的服装订单。

阿妹戚托小镇的搬迁户大部分来自晴隆县三宝彝族乡。那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怎么办?整乡搬迁!三宝彝族乡成为我省首个整乡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如果说整乡搬迁解决了三宝彝族乡脱贫的主要矛盾,搬出来后怎么办?是紧接着必须写好的发展答卷。

“认真按照省、州部署要求,加快建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促进搬迁群众‘快融入’,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脱贫。’”晴隆县所在的黔西南州,召开易地扶贫搬迁“百日大会战”集中攻坚会,话语铿锵,路径明晰。“五个体系”,就是写好“后半篇文章”的“四梁八柱”。

抓好“五个体系”建设,黔西南州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同时,配套制定了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卫生健康等13项务实措施,构建“五个体系”的“1+13”政策保障体系。

李花妹和懂彝绣的安置区姐妹们成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受益者。今年初,晴隆县对已搬迁入住的搬迁劳动力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0人进行就业培训,李花妹参加培训,并顺利就业。

这是家的搬迁,也是“民心的乔迁”。阿妹戚托小镇,融居住区、产业园、商业区为一体,新市民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三宝彝族乡乡亲们生活舒适便捷的美好家园。“五个体系”建设落地开花,李花妹等搬迁户成了实实在在的“新市民”。

2018年底,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建好“五个体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的全面落实转变。

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会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五个体系”建设促进了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内涵效应的不断释放——

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

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

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省生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五个体系”是继“六个坚持”后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再丰富、再升华、再发展,是做好“稳得住、能致富”后半篇文章的系统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贵州特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