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贵州“锦绣计划”:巧手助脱贫 编织致富梦

时间:2020-08-05 09:23:00 来源:多彩贵州网

“现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轻轻松松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真想不到呢,从小就会的手艺活儿也能赚钱养家。”在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兴街道心安处社区长虹工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绣娘潘仕花脸上洋溢着幸福。

合片、打粘扣、缝纫……与潘仕花一样,刚从龙场镇三河村搬到新家不久的姐妹们利用从小在古老文化系统里习得的手工技艺,来到扶贫车间,获得了挥洒的大舞台。

贵州有17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妇女们熟知民族文化,指尖藏有绝技,同时心怀创业致富之梦。为发展一种既体现妇女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又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新模式,2013年7月,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锦绣计划”),锦绣计划旨在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要做足绣花功夫,才能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今年4月,榕江县妇联携手卧龙社区黔源侗族刺绣工艺厂举办了第一期手工刺绣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41名妇女都是来自移民点的搬迁户,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她们的手工技能,提升了绣品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锦绣计划”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贵州省妇联通过整合多部门培训项目和资金,大力推动院校、企业合作,开展锦绣计划培训10万人次,大力培养妇女特色手工人才。从技艺、实操、营销、设计方面,提升手工技能人群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

要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才能真正实现新市民妇女挣钱顾家“两不误”。为解决贫困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建好“致富桥”促脱贫增收,实现“楼上住房子,楼下挣票子”,贞丰县妇联积极引进扶贫车间进驻新市民社区,同时,为改造和提高加工生产能力,贞丰县妇联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全县的9个社区建成绣娘扶贫车间11个,在建1个,形成了以服装加工劳动密集型、用工需求大的社区工厂。“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家离厂又近,特别方便。”龙兴街道心安处社区新市民罗思慧说,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进,家门口就是上班地点,有做服装、雨伞等,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要为企业持续赋能,才能帮助“锦绣计划”不断壮大。近年来,贵州建成巧手脱贫基地千余个,培育手工企业和合作社1354家。通过文化产业扶贫等,扶持一批骨干企业。成立妇女手工协会,以“公司+协会+绣娘”等模式,推动手工产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引入农村“三变”改革成果,探索协会以资金入股、合作社以产品入股、绣娘以技艺入股、按比例分红发展模式,激发小微企业活力。用好“黔微贷”等金融服务和税费减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参股,为企业发展赋能。

要不断拓宽“锦绣计划”发展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锦绣脱贫”取得实效。贵州连续五年召开锦绣计划工作推进会,锦绣计划实施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在未摘帽贫困县榕江等八县建立“巧手脱贫示范县”,打造出了可复制推广的巧手脱贫样本;利用文产融合,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构建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产品供给体系,帮“锦绣产品”提升品质;通过实施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借助全国妇联、中国妇基会、等的积极助力,推动了“锦绣脱贫”助力脱贫攻坚。

“务工不用去远方,岗位就在我家乡,工厂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贵州广大农村妇女正在描绘一幅文化传承与文化扶贫、文化再生存的锦绣画卷。(记者 杨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