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3年投入1640万元服务基层 贵州着力推进科普惠农兴村

时间:2020-12-05 14:51:52 来源:贵州日报

全省建立的各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在当地深入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引导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建设当地农村科普队伍,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储备和示范案例。

“我们种植的红米具有米质优、口感好、亩产量高等特点。从省里来的农业专家现场培训,手把手教会我们很多。”盘州市淤泥河红米综合开发协会理事长周彩霞说,专家指导采购原材料制成生物酵素,灌溉农田作物,有效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种出来的红米自然香甜可口。

组织红米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仅是该协会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工程项目的一个抓手。2019年,该协会获得省科协和财政厅共同下发的惠农兴村工程项目资金10万元。利用这笔资金,协会还购置安装监控设备全天候管护农作物生长过程;为村民购置530册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彩图书;邀请农业专家和农业单位培训中药材、生姜、小辣椒种植技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次。

“我们基地推广的‘一架两熟’‘一膜两熟’等新型农业适用技术,采用的‘豇豆—黄豆(无筋豆)—白菜(红菜苔)’一年三熟先进接荐模式,可以为农户每亩节约成本1000元。”龙里县大谷龙种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员工廖舜得说,基地通过集成新技术模式,形成标准示范进行推广,为当地产业扶贫拓宽新途径,培育壮大了一批蔬菜种植、肉牛养殖技术队伍,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该基地由龙里县科协牵头管理,龙里县二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实施,培养了“科技二传手”15人,其中贫困户13人,冉光琴即是其中之一。大谷龙下寨的贫困户冉光琴种植蔬菜,养殖繁育肥牛,2018年收入136500元、人均纯收入7200元,成功退出贫困户,逐渐成为当地商品蔬菜和肉牛养殖的大户。

近年来,该基地的农户一年种植3季蔬菜,每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比以前种植粮食作物玉米和油菜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通过农村农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两个强力抓手,科普惠农兴村工程项目在基层实施落地见成效,提高了产业化发展程度,普及了农技知识,为广大农民依靠科技知识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同时,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扶持协会、发展基地、兴旺产业、致富农民的显著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群众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行动。

据统计,近3年来,我省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共投入1640万元服务基层,为全省贫困地区、科技水平低、科普能力薄弱地区提供保障。实施的工程项目数量从2018年49个增长到2020年164个,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参与个人组织越来越多,带动融入科普工作的人群不断增加。(记者 邹林 通讯员 王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