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贵州全面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时间:2020-12-17 12:23:00 来源:天眼新闻

搬迁后如何“稳得住”?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重点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和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系统化、制度化推进。

“在统筹利用原有资源基础上,各安置点已配套建成669所教育项目,解决了38.17万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问题。”12月16日,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敏做客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和当代先锋网、天眼新闻客户端联合打造的“在线访谈”时介绍,贵州新(改、扩)建440个医疗项目,完成医疗机构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规范化建设任务,使搬迁群众享有同等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各类社会保障有序衔接,全省99.22%应参保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已缴纳医疗保险,97.62%的适龄搬迁对象已缴纳养老保险,99.99%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已按程序完成安置地城市低保转接手续。

贵州坚持就业优先,采取多种举措不断拓岗位、促就业,持续做好稳就业保就业。“截至11月中旬,全省有劳动力搬迁家庭40.68万户、劳动力96.84万人,已落实就业40.68万户、89.05万人,就业人数占搬迁劳动力总数的91.95%,全面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徐敏表示,贵州利用对口帮扶资源、加大劳务输出组织程度,巩固外出务工就业;鼓励支持安置点引进扶贫车间,组建家政服务、物管公司等,开发就业岗位,促进留守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支持在安置点周边或易地发展配套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稳就业;新增或调剂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等公益性岗位,保障困难群体托底就业。

“各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统筹联动,在安置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徐敏认为,在社区治理体系方面,要聚焦安置点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实现安置点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已在安置点建立社区警务室367个,其余安置区利用周边原有警务设施覆盖,配备警务人员1194人,实现警务力量全覆盖。”

截至2020年10月底,贵州成立安置区街道党工委92个、党总支85个、党支部841个、党小组823个,实现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我们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徐敏说。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徐敏介绍,贵州将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扶持体系多样化。除了巩固外出务工就业和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还将积极支持鼓励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将切实加大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社区管理和感恩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安置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安置区和谐稳定、长久治安。”徐敏强调,另外,会立足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实际,整合安置区公共资源,打破区域界限,大力推进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社会融入,逐步淡化搬迁群众“移民身份”,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同时,贵州将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水平。“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建立健全适合搬迁劳动力特点的产业体系,重点补齐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的短板,打造形成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提供保障。”徐敏说。(记者 向莹 任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