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广州南沙“人才经”:探索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新模式

时间:2021-01-31 15:08: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州1月30日电 题:广州南沙“人才经”:探索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新模式

作者 王坚 郭润绿

“找场地,找导师,送钱,送人,送服务。”近日举行的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称“工作站”)2021年迎春座谈总结会上,博士后代表冯斌如此总结工作站对他的支持。

成立于2008年的工作站,至今已引进海内外博士后86名,其中世界排名前200名及国内985、211等高校毕业博士79名,占比超过90%,为南沙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成为南沙的“人才经”,助南沙探索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新模式。

案例:一项成果每年可节约过千万元

单单2020年一年,工作站一口气引入20名博士后,实现了量的飞跃,这和南沙吸引全球人才的决心密不可分。同时,工作站还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活动中,再次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站主任李裕谦再次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

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南沙对于博士后的支持力度较大,结合市区两级补贴,在站博士后可获52万元生活补助、30万元科研经费和10万元国际交流经费,出站后还可获50万元安家费。如果博士后成功申请青年后备人才,还能拿下300万元支持补贴。

86名全球科研精英在进入南沙后,做了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带来哪些经济效益?记者采访获悉,工作站除了打通信息壁垒,让专业性更强的博士后进入相应和项目之外,他们还在生活上提供细致的服务,让博士后快速落地南沙,进入工作状态,抓紧人生中宝贵的黄金科研时光。

于广平博士和岳秀博士依托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下称“广州沈自所分所”),进入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站期间,于广平博士及其团队在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处理节能增效方面,为广东省纺织印染龙头企业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称“互太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出站后,他们继续留在广州沈自所分所开展科研创新工作。至2019年,该团队主导研发的技术成果为城镇污水、纺织印染、电镀等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带领团队开发“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智能在线监测及优化运行技术”,为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处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在广东省针织印染龙头企业实现工程化应用,企业废水处理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超过1000万元。

此外,该技术成果还出口到海外,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5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超23亿元,推动了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影响:创新机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王靖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锋伟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的张仕通博士,依托安捷利(番禺)实业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安捷利”),由知名专家崔成强教授担任合作导师,进入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三位博士后形成集聚创新,各自从最擅长的尖端领域出发,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号)“卷带式高密度超薄柔性封装基板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经费4497.89万元。

“对于有创业条件的博士后,我们也会帮助博士后对接创新创业导师、科技金融和市场等资源,促进博士后创新创业良性发展。”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称号的李裕谦如此表示。多年来,工作站的博士后形成技术转化成果3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打造科技创新发展链条,也成为工作站的一个特色。李裕谦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原院长王小刚共同策划,联合11个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于2019年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并作为省市区共建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先试先行,是国内第一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

立足南沙,面向大湾区,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该中心构建“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和“八大服务支撑”等“四梁八柱”创新体制机制,为促进南沙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