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贵州:黔山贵水好光景 旅游扶贫成效佳

时间:2021-03-04 11:23:00 来源:天眼新闻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阳春三月,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风光无限,这个山水错落有致的古朴村寨,吸引了不少人观光游玩。农舍里、民宿外,游人如织,做着旅游生意的老板们忙得不亦乐乎。

过去,云舍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贫困发生率8.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乡村旅游是云舍华丽变身的“核心引擎”。在脱贫攻坚的助推之下,云舍村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准确定位,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美丽蜕变不止云舍村。“十三五”时期以来,贵州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先后制定了《贵州省旅游扶贫规划》《贵州省标准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2016年至今,累计113.8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遵义花茂村、安顺“塘约经验”等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书写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样本”。

旅游扶贫以其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贵州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为贫困地区开启一条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携来致富生机

雨水过后,天气晴朗。在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干净整洁的公路沿着小溪驶向村中,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尽显眼前,游客们借着阳光,享受美好。然而在多年前,人们看到的小河湾,远不是今天这般模样。

“以前村里生活环境差,家家户户都贫困潦倒。”谈到今昔变化,小河湾村民汪琴高兴地说,这些年政府精准扶贫,大力开发旅游,不仅修通路,还进行人居环境改造,村子格外靓丽。

山村提升了“颜值”,也带来了脱贫“价值”。小河湾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业态,做好“旅游+”文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村民返乡创业鼓足信心,如今,小河湾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开设有农家乐28家,客栈3家。近3年,小河湾游客接待量平均增速41.2%。2019年,小河湾村的景区整体营收203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0800元。

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如今也是一副“新面容”。过去村子不通水电,偏远贫穷,村里人出不去,村外人更不愿来。2014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化屋村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独特的乌江风光赋予化屋村更具优势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

精准扶贫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其“苗族歌舞之乡”的文化名片也因日渐火热的乡村旅游为更多人熟知。这个过去贫困发生率高达6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寨于2017年脱贫摘帽,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创新思路攻克贫困堡垒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点在旅游扶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利用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思路,实现了“旅游做加法,贫困做减法”。

遵义市湄潭县金花村,曾经有贫困人口50户123人。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靠种茶采茶为生,收入增长缓慢。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湄潭县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推广“三变改革”经验,金花村抓住这一契机,成为此次改革试点之一。

“三变改革”给往日平凡无奇的小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金花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引进贵州天下茶园旅游文化发展公司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七彩部落”。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家门口就增收致富,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

以农民利益为基础,培育和引进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是盘州市娘娘山景区的发展思路。该景区整合农村闲置房产、宅基地及荒山荒坡等资源发展乡村旅馆、农家乐经营户110家,成为贵州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样板。同样,以村民现有空闲房屋入股,由公司具体负责统筹谋划及线上线下的推广和运营,还有兴义市万峰林脚下的上纳灰村。

2017年,由村委会和村民共同持股成立万丰益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着力打造“候鸟式健康养老基地”。上纳灰村的战略眼光很快有了回报。据统计,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0元;2019年,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增强后劲从脱贫走向振兴

农舍变民宿,村寨变景区。以发展旅游带动“民宿经济”的贵阳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成为踏青出游品春光的好去处。

旅游带来了致富路,龙广村的脱贫之道成为全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2017年以来,龙广村引入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三改一留”的开发模式,将农户自有闲置民房入股公司进行统一打造经营,打破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生动探索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之路。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不减力度。”脱贫后的龙广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提升的原则,继续实施产业、基础设施、保障等扶贫提升工程。同时,注重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提升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助推贫困户长远稳定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旅游发展下一步的侧重点。

旅游扶贫既是“造血式”扶贫,也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人们有理由相信,不止龙广村,所有被旅游扶贫春风吹到的乡村、城镇,将在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上全面助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也将在下一个5年再次迎来美丽蝶变。(记者 向秋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