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十大“贵州战法” 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上台阶

时间:2021-04-22 09:23:00 来源:多彩贵州网

4月17日,在贵州首届中药资源学术会议上,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高级农艺师凡迪从“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历程回顾、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背景、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战法与成效、贵州中药材产业主要问题及当前重点任务”等角度,对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进行了解读。

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20年的发展,贵州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野生资源无序利用阶段、野生变家种规范化种植阶段、产业化发展阶段发展到目前的全产业链推进阶段。

2001年以前,我省中药材主要以采集野生药用植物为主,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对野生资源的破坏程度较大。2001年后,启动了41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GAP)技术研究,建立了71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推进了中药材从野生采挖到规范化种植的转变,有效遏制了野生资源的紧缺和枯竭问题。

2012年开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建设了全国道地中药材主产省,出台了《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多个政策支持文件,遴选了37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遴选出23个重点发展单品和27个鼓励发展单品,贵州中药材产业有了质的飞跃。

2018年,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中,把健康医药产业列为其中之一,明确中药材产业为农村产业革命十二大产业之一,2020年底,中药材产值较2017年底实现翻番。

贵州中药材产业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取决于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战法”。

战法一:专注“全产业链”,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紧紧围绕“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的目标,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将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一盘棋”谋划。着力提升中药材良种繁育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着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黔药品牌;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

战法二:专注“9+3”县(区),确保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资金支持上,安排3600万元、12个项目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占产业发展当年资金的36%,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品种选择上,重点发展天麻、太子参、半夏等“短平快”道地品种。利益联结上,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贫困农户真正分享到产业发展成果。

战法三:专注道地药材,做大做强优势单品。立足我省中药、民族药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道地化、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路径,优先发展道地药材,推动药食同源中药材及其产品发展。

战法四:专注仿野生,打造高品质药材。着力打造“四无”高品质药材: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无抗生素、无激素,满足“绿色、优质、营养、安全”的消费需求。

战法五:专注“定制药园”,打造高品质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国药集团、太极集团、贵州百灵、贵州威门药业等多家企业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在我省已有稳定产销关系的定制药园,2020年认定“定制药园”37家,建设面积23万亩,2020年全省医疗机构、饮片厂采购定制药园药材3323吨、采购金额2.27亿元。

战法六:专注专家团队建设,助力科技支撑中药材产业。组建了由57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成立了7个单品专家组及由政府、专家、企业等组成的单品行动组,各市州、有关县也组建了专家团队。

战法七:专注药食同源,延伸产业链条。共建设天麻、石斛、黄精、薏苡仁、党参、茯苓、金(山)银花、灵芝、花椒等食药两用品种规模化标准化基地63个。2020年底,23个食药两用品种种植面积386.06万亩、产量132.95万吨、产值93.88亿元。

战法八:专注资源开发利用,夯实产业发展品种基础。全国首次会同省中医药局共同印发《贵州省中药材品种认定条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新认定了石斛、太子参、白及等品种24个。

战法九:专注金融创新,解决中药材种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针对中药材种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围绕地方中药材产业资源和发展基础,探索政企合作新型融资担保模式,从产业发展资金中出资3000万元设置风险资金池。

战法十:专注省内外市场,助力产销对接。瞄准省内市场,通过“定制药园”力争将省内药企、中医院采购本省药材比例从40%提升到80%。设立中药材“消费扶贫”宣传展示窗口,主动对接省外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截至2020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11.14万亩、产量206.68万吨、产值224.42亿元,较2017年底增加22.71%、24.66%和115.71%,产值实现翻番,新增了安龙白及、兴义黄草坝石斛、晴隆糯薏仁等2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初步构建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经营和信息化追溯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记者 张文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