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贵州 >

贵州农信:让“普惠金融”通达城乡

时间:2017-10-12 08:47:22 来源:

倾力服务实体经济,以“五张名片”为抓手,创新业务,提升服务——

贵州农信:让“普惠金融”通达城乡

作为全省农村金融“主力军”,全省农信系统近年来以农村信用工程、金融服务“村村通”、金融夜校、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五张名片”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村信贷资源优势,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降低农村融资成本,推进农村金融扶贫。

截至目前,全省农信系统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达5678亿元、408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81亿元,占比76%。

提升服务水平降低融资成本

“这么快,我不是做梦吧。”9月28日,剑河县南加镇信用社,杨海标签署协议,用手机下载“黔农e贷”软件后,在员工指点下操作软件,不到2分钟,30万元信用贷款便到了自己上。首次享受如此方便快捷的贷款服务,他不敢相信是真的。

“最关键的是,以后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自助办理贷款、还款。”杨海标打着哈哈。“这才是最大的亮点。”

杨海标在县城从事装修业务,是信用社的“常客”,贷款授信额度从3万元,增至5万元、10万元、20万元,直至30万元。2011年,杨海标首次贷款3万元,各种证明、手续办下来,花了2周时间。这些年,随着服务水平提高了,办贷方便了许多,但从县城到南加镇,一个来回上百公里,自己开车,少说也要一天时间,对“时间就是金钱”的杨海标来说,仍然“耽误不起”。黔农e贷的推出,杨海标的烦恼迎刃而解。

9月12日,“黔农e贷”在剑河联社启动运行,签约用户600余户,线上发放贷款300余笔,金额超2700万元。

黔农e贷自7月18日在平坝信用联社试运行以来,不到3个月的时间,已陆续在全省73农信社(农商行)、1433个网点开通,注册用户、签约用户分别约19万户、9万户,线上累计放贷8万余笔,金额52亿余元。

五年来,全省农信系统累计投入7亿多元,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乡镇服务网点普设ATM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服务,电子业务替代率超73%,极大方便了客户,降低了金融成本。

“黔农e贷”上线运行,农村金融服务又跃上新台阶。实现贷款、还款等服务线上化,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方便、快捷、灵活的金融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履行银行天职

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王世莉,心直口快的女人。10余年时间,专注做盐菜,做出了“名堂”。2016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利润300多万元。

10多年前,王世莉在贵阳的农贸市场摆摊,卖晴隆盐菜,不到2年,生意好到“时常断货”。

2004年底,她回到晴隆,开起了盐菜加工作坊。资金不足,从当时的晴隆信用社(已改制成农商行)贷款5万元,购买坛坛罐罐、收购青菜。

晴隆盐菜由当地的大叶青菜腌制发酵而成,口感脆,味道香。2006年,王世莉琢磨着把盐菜外销,她又从农商行贷款10万元,改进包装,扩大产量。

此后,王世莉的盐菜生意,越做越大,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地,卖到航空公司,登上了飞机。“越发展,越需要资金。”王世莉的贷款金额从5万元,增至10万、20万元、100万元……到2016年,贷款金额达到1500万元,扩建了厂房,设备技术改造。在农商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肥姑食品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作坊发展成省级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全仗农商行的支持,我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王世莉快言快语。如今,6个合作社为王世莉供应青菜,上千农户参与种植,下一茬青菜产值,有望超1000万元。

几年来,贵州农信社着力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全省农信系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32亿元,占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40%以上。

实施金融扶贫夯实普惠金融

58岁的姜远明,纳雍县居仁街道办路尾坝人,本是勤快人家,奈何因病致穷。去年从信用社贷5万元“特惠贷”,购买几头母猪养殖,用玉米加工白酒,赚得酒糟喂猪,今年收入已超万元,脱贫有望。

晴隆县鸡场镇贫困户汤光明,从农商行贷5万元“特惠贷”,参与合作社种植青菜,今年收入约1.3万元;赫章县松林坡村100户贫困户,户均贷5万特惠贷,入股香葱基地,每年分红5000元,加上务工收入,脱贫不难……

“特惠贷”是人行贵阳中支、贵州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省扶贫办联合推出、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的小额扶贫信贷产品。

目前,全省农信系统已累计投放“特惠贷”291亿元,惠及6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利息优惠达数亿元。

农信系统通过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提服务水平,夯实普惠金融金融基础,为广大农户节约了车费、误工费、餐饮等费用,极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成本。

农村信用工程、金融夜校、“流动服务站”、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工作有序推进,“村村通”自助终端将进一步升级。

高效率、广覆盖、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推动了我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