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威宁 小土豆变身致富大产业

时间:2018-02-24 08:40:00 来源: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 “气温下降了,大家要把大棚的膜盖好,以免伤着洋芋苗。”2月22日,威宁自治县草海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昌举一大早就来到该镇卯关村的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指挥务工的群众把前些天因气温上升揭开的膜盖上。 “如果不出意外,合作社种植的2000余亩三膜马铃薯4月初就能够上市,亩产量6000斤左右,亩产值9000元以上。”卯昌举说,种三膜马铃薯只需三个月时间,收了马铃薯还可以种两季蔬菜,一亩地年毛收入可以超15000元。 小土豆变身致富大产业,卯昌举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威宁自然气候特点和土壤都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但在过去,马铃薯却是威宁贫穷的代名词,一首山歌道出了辛酸与无奈:“威宁哥哥下山来,麻布衣裳水草鞋,帆布口袋倒挂起,荞麦洋芋滚出来。” “马铃薯之所以成为贫困的代名词,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品种老化且单一、耕作原始、管理粗放,种出的马铃薯产量低,卖样差。”威宁自治县农牧局副局长、马铃薯荞麦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吴世荣分析。 如何才能把资源变成优势?威宁首先从生产种薯着手。威宁山地特色农业研究院(原农科所)2016年培育成功威芋7号,产量高,口感好,卖样好,耐储存,目前已进入试验推广阶段。 “高海拔地方培育扩繁出的种薯种到低海拔地方,效果非常好,威宁结合自身实际,定位打造‘种薯之都’。”吴世荣说。除了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外,威宁于2015年引进了中农发集团公司投资13亿元,建起了马铃薯组培中心,年产种薯4亿粒的原原种扩繁基地、4万亩原种扩繁基地正在建设中。目前,威宁生产的种薯不仅满足了威宁本地种植需求,2017年还外销种薯20万吨以上,产值超4亿元。 有了好品种,种植技术是下一个关键。近年来,威宁大力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引进了测土配方、防病防疫、施肥等技术,不断推进小型机械化,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威宁南方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永军说,原来老百姓的种法叫“梅花窝”“满天星”,不透风易生病,易水涝,产量就在2000斤左右;现在精细化、科学化种植,亩产都在4000斤至5000斤之间。2015年,威宁从山东引进了三膜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且能够错峰上市,卖得起好价钱。去年,威宁三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 “我们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战略是抓两头带中间。抓种薯扩繁,抓精深加工,带动商品薯种植。”吴世荣说,只有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马铃薯的价值,让“土豆豆”真正变成“金蛋蛋”。 在威宁经济开发区,中垦薯业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的马铃薯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投产后预计全年加工马铃薯鲜薯100万吨,年产马铃薯雪花全粉5万吨,净菜20万吨,薯条3.5万吨。可以为当地贫困户提供600个岗位,解决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问题。”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威宁本土企业家马海在2015年国家推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嗅到了商机,在麻乍镇启戛村创办了亚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请来了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指导试验配方,开发生产马铃薯面条。推上市场后备受欢迎,去年完成销售301.2吨。 从种薯到深加工,威宁马铃薯产业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规模化发展。201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341.285万吨,总产值达62.11亿元。小土豆变身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本报记者 谢朝政 通讯员 刘军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