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阳:未搬迁先就业 村民吃下“定心丸”

时间:2018-08-29 08:40:00 来源:

琉璃顶、红白墙、合金窗……8月24日,记者来到修文县龙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被一排排充满现代建筑气息的楼房所吸引。

“新房子住着舒服,不用担心下雨漏水,位置也好,出行、看病、购物样样方便。”搬入安置点并在这里开了超市的村民冯正会说,相比在修文县大石乡老家,她们一家四口现在过得很幸福。

搬入安置点之前,冯正会在距离修文县城四十公里外的老家开了个小卖部,丈夫在外打零工,两人一年的收入勉强够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手头紧的时候,娃娃的生活费还得向亲戚朋友借。”冯正会说,“当初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动员搬迁时,全家还是有点犹豫,想的是搬出去了,靠什么过日子,今后生活咋办?”

“原住民将因此失去生存的家园和可耕地,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原住民不愿搬迁的主要原因。”修文县移民局常务副局长罗孝云说,有时候,有些村民甚至感觉是在“赶”他们搬出去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政府对搬迁群众进行细致的政策讲解、对安置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后,2018年3月,包括冯正会一家在内的符合搬迁条件的村民决定“拎包下山”入住安置点新房。

安置点新家属于修文县城规划区,离主城区只有2公里,这里不仅有幼儿园、医务室、警务室、群众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而且前往白云区、观山湖区均有公交线路。对此,冯正会一家非常满意。

在政府的帮助下,冯正会在安置点内还开了一家145平方米的超市,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1000元。丈夫周洪全也在修文县扎佐镇的一家企业找到了固定工作,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安置点还将规划建设280亩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将来人流量肯定很大,超市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冯正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迁只是手段,让群众能够稳定增收致富才是最终目的。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贵阳市采取“未搬迁先就业”的创新方式,给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息烽县温泉镇大山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白阿英就是这一创新方式的受益者。今年1月,白阿英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搬迁户统一面试,然后被安排到贵阳市进行系统培训,随后签订聘用合同,成为贵阳农投公司惠民生鲜超市息烽店的员工。“现在,一个月可以拿到2100元钱,每天上8个小时班,每月休息4天,超市除了包住,还给我交养老保险。”白阿英说。

事实上,在修文县、息烽县、清镇市等地,有很多像冯正会、白阿英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他们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解决了不少生活烦恼,增收致富的门路也在逐渐增多,生产生活方式正加速转变。

据统计,2017年,贵阳市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519户2042人,已于今年6月全部搬迁入住,其中有劳动能力的501户1201人,新增培训551人次,落实就业1130人, 户均就业2.26人。2018年,贵阳市启动建设的6个安置点,计划搬迁安置2481户10048人,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完成住房建设1176套,占总套数的46.2%,预计9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年底前达到搬迁入住条件。

“老家好多人都羡慕我们同意搬出来的人有工作。如今,一提到搬迁,大家都积极得很,赶到起下山。”白阿英说,她最大的期望就是房子早点修好,能够早日搬进新家。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配套设施、工程质量、群众就业及后续保障‘三个高一格’为目标,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最大限度地做到有就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充分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致富。”市移民局生态办负责人张志坤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