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贵州强化“三个保障”助推农业发展

时间:2020-08-13 10:23:00 来源:贵州日报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无论是人才还是资金、技术还是资源都向乡村汇聚。充足资金的支持,科技服务的强力驱动,农业设施短板的加快补齐,不断破解成本与价格“双重挤压”、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为开启贵州农业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资金保障 探索金融惠农新模式

立秋之前,赫章县双坪乡安山村,海拔2100多米的猫古山上云雾缭绕,湿润的空气滋润着该村的上千亩半夏。

种植农户李勇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他刚刚成功申请了“半夏贷”。“这笔钱正好解我的燃眉之急,可以多备些肥料,明年肯定会有好收成。”

投入成本高是制约半夏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贵州省中药材发展专班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黔农担·半夏贷”,支持半夏产业发展。“黔农担·半夏贷”取消了抵押品外部评估,免去抵押登记费用,贷款不设任何附加条件,大大减轻种植户的融资成本。

目前,赫章县共有24家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申请了“半夏贷”,间接带动近2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曾制约着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无论是在农资、农产品原料收购、用工工资方面,还是购置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都需要及时注入充足的资金。

为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制定方案和措施,并主动对接有关金融机构,创新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产业革命。截至6月30日,我省已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82亿元建立风险资金池,按照至少放大5倍的比例,预计撬动银行贷款9.35亿元用于支持农村产业革命。

强化科技保障 创造山地农业新未来

立秋时节,修文县谷堡镇猕猴桃产业园,种植户邓勇正在查看猕猴桃的长势。

以往春夏,猕猴桃树上蚧壳虫来袭,整株树干白花花的一片虫,“看着都吓人”。

几年前,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张昌容博士专门针对蚧壳虫害研发了新型的“杀虫剂”,只要把一片小小的膏药贴在树干上,靠树干的内吸传导作用,蚧壳虫就会吸到药剂而死亡,有了膏药,对邓勇这样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来说,既节约了费用,又保证了水果品质,保护了土地。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我省蔬菜、肉牛、中药材等16个产业技术体系共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试验示范200项,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68个,开展产业调研201次,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1086次,培训农技人员895人(次),培训农户5782人(次),印发培训资料3510份。

“除了切切实实的科技下乡服务,选育优势品种也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农科院副院长黄宗洪说。

为了培育良种,近日,我省几所高校的专家再次来到施秉县的太子参种植基地,经过一年的辛苦,新品种太子参“施太2号(暂定名)”终于到了品比试验和大田试种的测产环节。

“经过测量对比,新品种‘施太2号’的产量明显优于农家品种,将极大促进我省太子参产业提质增效。”贵州中医药大学江维克教授说。

强化设施建设 为现代农业打牢基础

记者日前来到盘州市淤泥乡沙河村的一处山塘,村民李菊说:“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小山塘,过去一直蓄不了多少水,前两年政府组织维修加固后,蓄水量大大增加,我们种红米稻,再也不愁没水了。”

李菊说的这座小山塘,是我省实施的“中央小农水”项目建设内容之一,蓄水量近6000立方米,为周边近500亩红米种植基地提供了灌溉用水需求。

在盘州市,这样的小山塘累计120多座,总蓄水近3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农村供水、灌溉土地、消防用水等问题。

在贵州,农田、水利项目围绕各地产业发展和群众用水需求进行合理布局,有的项目不大,但非常实用,功能涵盖面大。

百里杜鹃管理区近日就在开展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将对百里杜鹃普底乡、金坡乡、仁和乡、戛木管理区等9个乡镇及管理区的1万多亩耕地进行归并、平整。新建和整治田间道路、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该项目的完工,将为当地进行山、水、田、路、林、村、乡、人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完善农业设施,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加强“建、管、养、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兴建完善产业路、机耕道、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原来脆弱的山区农业穿上了现代化的“铠甲”,贵州农业地域抗风险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记者 邓钺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