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理性看待光伏新政给行业带来的阵痛

时间:2018-06-20 00:00:00 来源: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政策调整后的阵痛。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门6月1日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新政”)。新政通过严控光伏新建规模、下调补贴等举措,给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光伏行业“降速”。政策甫一发布,各方反应不一,最直接的反应来自资本市场,国内股票市场光伏板块连日来集体全线下挫,其中多家行业领跑型企业的股价连续数日遭遇开盘即跌停,一周内数百亿元市值蒸发。

针对新政对光伏行业的影响,11位行业大佬联名向社会公开呼吁,行业协会也向主管部门反馈意见,希望给已经合法批准建设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降低规模的幅度不应过大等。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6月8日消息,当日下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綦成元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行业协会对新政的意见。

光伏新政发布后立即进入执行阶段,无缓冲期,被光伏行业称为“急刹车”。这意味着此前规划在建的项目突然没了指标和补贴,让光伏企业有点措手不及。专家认为,新政不留缓冲期,一方面是补贴缺口的确很大,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企业在缓冲期抢装。

事实上,这一政策变化并非突如其来。国家能源局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年的光伏装机量发出指导性意见,今年4月份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就提示了控制规模问题。

然而,盲目攀升的装机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泥沙俱下,产生了一系列质量问题,部分地方弃光问题突出。

应该说,作为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光伏行业发展初期借财政补贴之力撬动市场无可厚非,从最初海外代工到领跑全球,我国光伏行业仅用了10年时间。但是长期的财政补贴造成光伏行业低效益高速发展,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不堪重负。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达到1000亿元。目前,随着我国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优势企业已经拥有去补贴的生存本领。

实际上,新政严控光伏新增规模并非一刀切。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政的出台不是为了控制光伏规模发展,对于先进技术、高质量产品、不需要国家补贴的电站项目“是留了口子的”。

客观地看,新政虽然会给行业带来阵痛,但是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那些技术装备落后、依靠补贴发展,生长在政策温室里的企业会被淘汰,而那些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

新政也为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鼓励光伏发电与用户的直接电力交易,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继续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等有利于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光伏发展质量,促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光伏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光伏行业的补贴时代即将终结,光伏行业难免遭遇阵痛,但这是光伏行业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然,针对新政没有缓冲期,对已经在建或纳入计划的项目,国家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记者 夏金彪)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