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旅游推动 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本

时间:2018-07-19 00:00:00 来源:

贵州有典雅古韵、深山秀水、淳朴民风。让文化生态宝藏走出大山,让美丽乡村绽放异彩。

在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声声号角下,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可复制的气候优势,丰富多样的物产,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梦。

在探索中前进,“五步工作法”“体现旅游九种渠道扶贫”和“七种模式”……徜徉在苍茫厚重的古韵贵州,总会听到催人奋进之声。

山村美了,乡亲富了!而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在山地贵州徐徐展开,一张张生动明媚的笑脸在山乡田野绽放,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旅游扶贫是省委、省政府给全省旅游系统的使命,要让村民因旅游而富,关键是要用好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的方法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贵州省旅发委主任李三旗说。

结合贵州实际,制定旅游扶贫政策。贵州省旅发委为把旅游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透,组织专家深入各地调查,结合国家、省级层面相关政策开展工作。2017年9月5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下发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全域山地旅游,优先对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2019年,力争旅游扶贫带动全省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行“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将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地旅游业发展绩效考核。

聚焦工作重点,强化抓好落实。在贵州省旅发委列入旅游扶贫45项具体工作中,进行清单式、项目化、标准化管理,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件任务一件任务落实。为检查工作是否落实到位,贵州省旅发委领导班子成员,从2018年1月至今,50多次深入旅游扶贫,聚焦工作重点,进行检查指导。各市旅发委班子成员包乡(镇)进行整体推进,县(市、区)旅游局(委)、产业中心吃住村里,抓好落实。

抓好干部培训,练好真功夫。在旅游扶贫的东风中,为了培训一批懂旅游发展规律、知旅游市场培育、透旅游经营管理的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贵州把全省干部业务技能培训作为重点,贵州省旅发委采取“请进教、走出学”的方式,对全省旅游系统干部,先后举行了“十九大精神”“旅游产业金融”“乡村旅游系列标准”“急救护培训班”“现代旅游装备产业招商”等专题培训,各州(市)结合当地旅游扶贫开展技能大比武,实现全省旅游系统干部达到人人受训。

盯住关键少数、抓好督促检查。政策是否执行到位,工作部署是否落实,由第三方考评机构说了算。委托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对照《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带动能力、旅游服务质量效益、旅游绿色发展等方面,深入到88个县(市、区)开展专业评估督查。

建立扶贫机制,实现精准到点。抓好精准,着力抓好旅游扶贫政策精准和对象精准,充分发挥7709名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信息员的作用,精准掌握和监测精准扶贫“云”涉及的6291个贫困村。着力抓好多渠道构建旅游扶贫机制,要让贫困群众充分分享旅游发展成果,建立旅游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三变改革”“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旅游扶贫样板。

“旅游与扶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旅游为扶贫开发提供路径和机遇,扶贫开发为旅游发展创造空间和动力。”李三旗表示,把全省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点纳入全省一盘棋。重点抓好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商品扶贫工程、“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旅游结对帮扶工程、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旅游教育培训扶贫工程等旅游扶贫“九大工程”项目化落实,确保2018年带动28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1+5个100工程”项目化落实。按照《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要求,全省重点实施好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旅游商品、“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结对帮扶、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教育培训等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启动旅游“1+5个100工程”,具体包括开展100个精品旅游景区创建工程、100个旅游景区提升工程、100个旅游景区培育工程、100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100个旅游名村(名城名镇)和100个旅游温泉项目建设工程,完成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带动以及景区带动

等相关目标任务,全面促进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结合新的交通格局以及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贫困村的旅游资源分布,重点将2689处优良资源和极贫乡镇新发现的960处新资源优先予以开发。

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为抓手,启动乡村旅游基地创建工作,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形成连成一线、打造成片的发展格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用好各类涉农、涉旅专项资金,实施乡村旅游“七个一”工程,即:建设或改造提升一个游客服务点、一个旅游厕所、一个生态停车场、一套标识标牌、一个旅游步道,培育一个以上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和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户,在旅游扶贫重点村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加快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

乡村旅游标准化提升。认真实施《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贵州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积极在贫困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村寨、乡村旅游客栈及经营户(农家户)评级定档创建工作,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经营场地、设施设备、特色创意、环境卫生、旅游厕所、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硬件和软件水平,以户带村,以村带乡(镇),加快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乡村旅游组织化经营。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模式,大力推进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两加两带”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样本。在兼顾农民利益基础上,引进各类经济实体和品牌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农户独立经营、景区管委会+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村支两委)+农户、乡村旅游+旅行社(营销网络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

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各级旅游部门年度培训计划,突出精准培训,强化骨干培训,常态化对乡村旅游部门干部、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村村官、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骨干、乡村旅游创客、旅游精准扶贫信息员等开展分层分类分批的培训工作,全面完成各级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任务。

拓展乡村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旅行社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加强对贫困地区重点旅游景区、线路产品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宣传营销,引导更多游客到贫困地区旅游和消费。充分利用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云信息、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载体,建设旅游商品展销平台、旅游电商服务站点。积极利用7个对口帮扶城市的电视、报刊、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旅游推介。

多渠道旅游成果分享。推进股份合作型分享机制,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土地、林地、房屋以及农村集体资产等作为旅游资源,与旅游合作社、旅游龙头企业、旅游景区景点等市场主体进行入股经营,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确保贫困群众能够长期受益,持续增收,稳定致富。推进劳动就业型分享机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加强对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迎宾保卫、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培训,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到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就业,让贫困人口通过务工直接增加收入。推进辐射带动型分享机制。积极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娱乐项目,出售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出租房屋、土地等自有资产,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做好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旅游。《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旅游扶贫子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各地要成立旅游扶贫子基金专项工作组,根据编制印发的旅游扶贫子基金操作手册,抓紧开展相关旅游扶贫子基金项目申报和整理工作。建立基金项目实施管理制度,严格项目的建设和标准,定期调度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认真落实每使用50万元基金带动1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的要求。

“我们在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探索出了旅游减贫模式,让景区内的农民变成了股民、商人、艺人、工人,旅游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万峰林当地旅游公司负责人说。

原来,规划面积76.08平方公里的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总人口24969人,贫困人口约占10%,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兴义旅游集团的首要任务和社会责任。

于是,该集团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和“特惠贷”资金入股万峰林旅游公司、首草公司等市场主体,发展精品客栈、农家乐、旅游商铺和石斛、花卉等现代农业,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实现由农民变股民。

采取“结对帮扶、政策支持、市场引导”方式,让贫困户以自家房屋或以租房等方式,发展精品客栈、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业,由农民变商人。

“旅游扶贫关键是促进村民致富增收。”李三旗告诉笔者,经过各地不断的实践摸索和大胆尝试,贵州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扶贫样本:一是“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二是“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三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四是“三变改革+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五是“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六是“景区建设+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七是“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的扶贫样本。

毕节就是“互联网+全域旅游”的典型样本,毕节市旅发委携手腾讯旅游开启“互联网+全域旅游”一系列活动,依托腾讯海量用户和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能力,积极营销毕节市旅游资源,进一步打造“花海毕节”IP。合作以来,市场反馈良好,毕节旅游相关搜索指数稳定增长,毕节旅游在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曝光量直线上升,系列活动目前已初见成效。2018年毕节市“互联网+全域旅游”工作刚完成第一阶段,在夏、秋、冬季还将有连续发力的行动计划;融汇毕节在“花海毕节·月月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打法,贯彻落实“旅游+”产业扶贫的核心任务。

在旅游扶贫路上,贵州“五步工作法”、“体现旅游九种渠道扶贫”和“七种模式”助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加快同步全面小康步伐,奋力开创着“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转自:中国旅游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