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水果演绎最后疯狂 核心CPI温和助推物价走稳

时间:2019-06-14 00:00:00 来源:

未来部分月度CPI涨幅可能高于3%,但是下半年CPI翘尾因素明显下降,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涨势平缓,全年CPI平均涨幅有望落在3%以内。随着天气转热,一些应季水果加快上市,正在助推物价走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食品价格上涨有季节性,现已出现价格回落迹象。总体看,在国内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价格上涨动能不足。“猪肉和水果价格上涨具有周期性,短期涨价动能减弱,预计全年大涨可能性不大。”他说。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同比涨幅已经持续3个月上升。不过,全年CPI同比涨幅要突破3%的年度目标难度较大。原因是,目前去除食品和石油的核心CPI仍温和。而从工业品出厂价格看,也难以对居民消费价格产生上升压力。典型例子是6月11日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465元和445元,折合92号、95号汽油及0号柴油每升将分别下调0.37元、0.39元和0.38元,降幅在5%左右,这对CPI形成下拉压力。水果演绎最后疯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同比涨幅创下15个月以来新高。但今年CPI上升快,与往年不一样,除了猪肉供应减少所致价格涨幅大外,水果出现的异常情况是往年没有的。5月份,鲜果、鲜菜、猪肉、鸡蛋价格分别上涨26.7%、13.3%、18.2%、8.7%,分别影响CPI上涨约0.48、0.31、0.38、0.04个百分点。由此来看,鲜果是影响CPI的最大因素。不过,鲜菜、鲜果因为天气转热后快速上市将导致价格走低,使得物价走势变得平稳。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刘学智认为,近期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创2012年1月以来最大涨幅,其中猪肉价格和鲜果价格涨势较强。但是整体物价涨幅较为温和。商务部数据显示, 6月3日至9日,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9元,比前一周下降2.1%,其中西红柿、南瓜、茄子价格分别下降12.6%、7.8%和5.6%。肉类批发价格有所上涨,其中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1.3元,上涨2.9%。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处长董雅秀撰文指出,近期水果价格上升快,主要原因是去年苹果和梨减产,今年库存不足,加之今年南方阴雨天气较多,时令鲜果市场供应减少。但是像天气变热供应增加也会有影响物价。数据显示,今年5月鲜菜大量上市,价格环比(比上月)下降7.9%,影响CPI下降约0.22个百分点;猪肉因受天气变热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减弱,价格下降0.3%,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核心CPI温和中国社科院数量所研究员娄峰指出,近期CPI持续上升, 这都只是短期因素。近期CPI上升主要是食品和石油价格导致的,去掉这些因素后核心CPI涨势仍温和。这决定了长期走势,核心CPI稳定,未来CPI难以大涨。同时,因为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致使需求降低,也会促进消费物价稳定。“需求降低后,个别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价格难以上去。”他解释说。数据显示,5月受成品油调价等因素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2.0%和2.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发改委数据显示,2019年6月1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465元和445元,92号、95号汽油及0号柴油每升将分别下调0.37元、0.39元和0.38元,降幅在5%左右,这会下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约0.1个百分点。据了解,今年5月非食品价格与食品价格走势分化,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同比涨幅略有下降,为2016年9月以来的低点,核心CPI回落反映出整体需求可能有所减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近期工业品价格涨幅放缓,一是全球需求疲软和贸易低迷造成工业品价格上不去,二是国内需求走弱和去产能告一段落,造成工业品价格有所下调。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是对当前国内外风险的反映,如果工业补库存结束后,需求可能再次疲软,将会引导工业品价格走低。短期尽管水果和猪肉价格高,但是整体物价仍稳定。“在政策稳定总需求的政策刺激下,能抵消总需求不足造成的价格下跌,由此预计总体物价仍会趋于平稳。”他说。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认为,尽管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已经形成,将成为年内拉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未来部分月度CPI涨幅可能高于3%,但是下半年CPI翘尾因素明显下降,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涨势平缓,全年CPI平均涨幅有望落在3%以内。该报告指出,5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为0.6%,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出现回落,部分工业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新涨价动力不足。下半年PPI可能整体处于小幅增长,全年涨幅在0.5%以内,不排除部分月度负增长的可能。 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政策应更多关注需求不足问题。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