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稳增长基调不变 "宽财政+稳货币"力撑收官季

时间:2019-10-29 00:00:00 来源: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等部门的一系列表态,均释放出稳增长的明确信号。分析称,在当前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国经济稳增长需强化逆周期调节,激活经济内生动能,激发消费增长潜力,“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组合将给四季度稳增长奠定夯实的基础。

稳增长置于突出位置

据了解,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于18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保持在合理区间。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回升,消费也呈现回稳态势。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近期经济数据稳中趋缓,无论是全国整体经济情况,还是多数省局部经济情况,都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甚至暴露出后续GDP增速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这对经济转型及人口就业是重大的负面冲击。因此,面对这个局面,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各省市,都在释放出把稳增长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提前应对未来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风险,以未雨绸缪,实现经济的触底回升,减缓经济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针对目前“承压前行”现状,如何把稳增长落到实处,何南野分析指出,一是进一步减税,一方面是降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税负负担,重新激发企业投资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是降低居民个税,引导居民更多的进行消费,提升我国消费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各类型企业发展的便利,引导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靠拢。三是对关系国际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的投资,保持投资增速不出现重大下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稳增长措施要落到实处,有保有压的加大调结构力度。应加大地方政府考核力度,消除不作为现象,鼓励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基建投资。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一步加大基建补短板力度。此外,落实消费促进政策,激发消费增长潜力,挖掘新兴消费增长点。

但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前三季6.2%的增速不但继续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经济增长质量也在持续提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工业结构等均有所优化,既显示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也表明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变。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三季度金融数据整体向好,是实体经济存在较强的资金需求和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做好“六稳”工作,大力度减税降费、金融不断增加对实体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具体看来,央行及相关部门在规范金融秩序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力度,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动作不断。

8月,央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9月,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

“宽财政+稳货币”组合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表示,应对下行压力,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中国央行不急于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采取较大幅度降息和量化宽松的政策,而是保持定力,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四季度财政政策的方向,何南野指出,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又进一定的下滑风险,但与此同时,CPI高涨,使得货币政策的降息没法操作,经济调控政策掣肘。四季度,一方面,在全球进行降息的趋势下,外部低利率环境将不断倒逼国内降息,同时伴随生猪养殖的扩大,CPI有望回落,因此,四季度从财政政策看,逆周期调控势在必行,通过更宽松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减缓经济下滑的风险。

就货币政策而言,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表示,目前看来银行体系流动性边际收紧,但很难形成趋势,且DR007等代表性流动性指标显示流动性尚处于合理水平。在此背景下,央行依然会遵循“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定力”等政策思路,进行及时的预调微调,因此若逆回购仍在边际收紧,央行预计会开展逆回购,但规模不会很大,同时也存在规模不大的中期市场操作。

四季度存在降准空间,以满足银行流动性要求。但短期内降息空间可能不大,央行控制物价水平的目标重要性也在提高。不过,从长期看,MLF利率及LPR利率的降低趋势是明确的。陶金补充道。

就未来保持我国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而言,何南野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要给予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更大的政策便利和政策优惠。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国内消费水平提升,扩大内需,让消费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动力。三是进一步强化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引导社会科创产业的发展。(记者 韩鹏栓)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