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多举措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时间:2021-03-09 00:00:00 来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同时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我国制造业发展成果显著。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15.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明显提升,由约1.8万亿元增加到3.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5%提高到3.7%。

全国政协委员、国机集团原党委书记石柯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不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景柱建议,要以科技创新抓住产业链供应链命门,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把产业链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确保不“掉链子”。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石柯认为,需要更好发挥转制科研院所行业服务作用,提升我国制造业强基补链水平。要重构产业基础技术研究体系,依托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体系布局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设立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项目、资本为纽带,整合转制科研院所的行业研究资源与功能,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等公益性产业创新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攀升。通过适当政策工具,引导集群企业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上云上平台,带动国家整个生产体系和产业链整体向更高端升级,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在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看来,我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均大幅增长,算力的提升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下一步需要更多算力投向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他建议加强国家层面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领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有序发展;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建设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建设。我国必须抓住关键历史节点,加快推进基础性建设工作,为上层应用打好根基。”全国政协委员孟宪明表示,要加速基础网络建设,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大数据中心,统筹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

徐晓兰认为,要聚焦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技术深度高、产业链长的战略性产业,抓住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变革趋势,加强创新资源投入,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产品研制。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强化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必须基于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不能“一刀切”,要打造“点高面优”的多层次立体化格局,积极推动中国已有工业互联网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联盟,鼓励和推广专业型平台、特色型平台在双跨平台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服务,切实服务中小企业,构建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记者 郭倩 巩志宏)

转自: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