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万物皆可盲盒”背后是不理性消费

时间:2021-05-10 00:00:00 来源:

这段时间一种名为“机票盲盒”的产品十分火爆,清明和五一假期更是让它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成为媒体焦点。

除了“机票盲盒”外,现在市场上各类盲盒产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玩具盲盒、文具盲盒、考古盲盒、奶茶盲盒、美妆盲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盲”不到。恐怕因盲盒大获成功的泡泡玛特都想不到,“盲盒经济”的破圈能力如此惊人。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拿到怎样的惊喜。”话语中描述的不确定性,如今正成为很多人把大笔金钱投入盲盒消费的动机,只是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苦恼不堪。

要理解盲盒的购买行为,就需要先了解人类主动行为背后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未知与不确定性往往是最吸引人的,这也是盲盒的关键魅力所在。拆盲盒时候的快感也类似我们有些人日常拆快递的快乐。但比起拆快递,盲盒更像是拆礼物:你不知道里面装的是啥。每拆一个盲盒,都充满了未知的神秘。

对于盲盒经济的主要受众来说,这种不确定的刺激还加强了重复决策。既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玩偶无疑是一种“奖赏”,会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不确定的购买使购买者无法判断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行为就有可能持续下去。拆盲盒的时候,通过物质或行为也促使购买人“奖赏系统”多巴胺的分泌,让盲盒购买者产生刺激快感、缓解情绪压力,从而引起奖赏系统多巴胺释放。

据媒体报道,一个消费者从2019年初开始购买盲盒,截至2020年11月一共购买了300多个盲盒,其中有8个单价接近千元。还有人为了抽中某款限量版玩偶,一次性买了500只盲盒,单次消费高达3万多元。一位盲盒玩家坦言,“购买盲盒,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简言之,没有尝试过的人很难理解盲盒为什么流行,而只要尝试过一次,人就很容易上瘾,“唯一有吸引力的,是下一个没有拆开的盲盒”。

一入盲盒深似海。从系列产品的设计理念看,卖家在销售盲盒时也利用了“狄德罗效应”,即配套效应。人们在获得某件物品的过程中,未获得某一物品前,心理状态相对平稳,但在获得了该物品后却变得不满足。消费者不理性的消费让“盲盒+”越来越火。

但是,当前一些经营者推出的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是想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作“清库存”的工具,把临期商品、瑕疵商品甚至二手货放入盲盒中销售。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相关法律法规普遍具有滞后性,监管暂未完全到位,盲盒类产品的售后服务与商品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中消协曾表示,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的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经营者均应当充分告知消费者,让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真实透明,确保消费者知情选择。

针对盲盒市场上的种种乱象,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引导固然重要,消费者自身的“理性”也不可或缺,收集盲盒只要有节有度。但如果到了“疯狂”购买,甚至成瘾的程度,就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消费行为,家庭、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引导,提醒认清风险、理性适度消费、切勿盲目跟风。

在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的当前,我们期待盲盒经济能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在实现自身壮大的同时,成为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有力助推器。(实习记者 解磊)

转自:消费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