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云南陇川:生态扶贫增进民生福祉

时间:2019-01-23 00:00:00 来源:

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对云南陇川县而言,这句话的意义深远。

陇川是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陇川县开展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经过多轮回头看和动态管理,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038户33164人。2017年,2个贫困乡3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106户30646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72%。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除政策发力、资金加码、基础改善等诸多成因外,特色林业的支撑起了关键性作用。

近年来,陇川通过对山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建立“以短养长”的多元增收渠道,达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的目的。生态护林员上山就业、家门口脱贫,村村寨寨在保护绿水青山中享受实惠,生态扶贫重构民生福祉,林业脱贫的精准优势、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我家种了金线莲、黄花梨,还养了鸡,去年收入有1万多元。”勐约乡三甲排小组村民董勒迪不仅住上了易地扶贫搬迁新房,还在家门口发展林下产业,这让他感到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过去,陇川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按坝区、半山区、山区的顺序依次降低,村民只能“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现在,人们依然“靠山吃山”,不同的是,当地林业部门带领群众发展黄花梨、金丝楠木、金线莲、茶叶、石斛、重楼等多种林业经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速生丰产用材林、林下经济等生态扶贫产业,为林农建立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曾经贫困落后的勐约乡已脱贫出列。三甲排村的黄花梨、金丝楠木、西南桦长势喜人,成群的土鸡在林间自由奔跑,寂静的山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陇川县林业局局长、茶办主任刀宏表示,林业部门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长短结合的脱贫方案。长期种植生长周期比较长的海南黄花梨、金丝楠木、杉木等为主,短期则以林下种植金线莲、茶叶、养鸡、养蜂等“短平快”项目为主,确保林农短期见效益。

勐约乡发展林下种植脱贫,护国乡则靠一片叶子创富。护国乡野油坝村依托天赐的古树茶、野生茶和老茶园,村民“靠山吃山”发展茶叶、核桃、草果、重楼等林下经济作物,把过去无人管的“伤心叶”变成了现在的“摇钱树”,从而甩掉了贫困帽。

茶山云雾绕,茶农笑开颜。野油坝全村67户,就有55户在自有承包林下种植野生型乔木茶,共种植600余亩13万余株,总产值90万元,部分村民仅茶叶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

近年来,陇川县把林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林业部门对每株散生的古树名木和每个古树群进行实地踏查核实、定位、拍摄图片,通过提质增效、技术改良等手段,增加群众现有涉林产业生产资料的产出,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2014年至2017年,陇川县共实施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森林抚育等林产业项目13个,面积13.5万亩,投入产业项目扶持资金1594.75万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9户发展生态林产业1.5万亩。

除林业产业“造血”外,生态效益补偿亦是重头戏。57.51万亩生态公益林是陇川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林农最殷实的家产。2014年至2018年,全县分别兑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和天然林停伐保护补助资金1177.28万元、1176.44万元,受益农户分别达10869户、13850户。

“生态和民生就像人的两条腿,哪条腿短了都不能正常走路。”刀宏表示,随着林业产出及产值的不断增加,长效林业、高效林业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陇川人民不砍树也能脱贫、不出山也能致富。

不砍树,那就上山做护林员。陇川县采取“县建、乡聘、站用”的模式,以公益林、天然林、国有林管护为重点,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439名生态护林员,这些生态护林员在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陇川县始终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让陇川找到了“生态+脱贫”的解题答案,使新时期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呈现出全新的视野和格局。(记者 王冰 通讯员 瞿生海)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