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时评 >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时间:2020-10-08 00:00:00 来源:

“工匠精神”是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给侧强调的是新供给、新产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而中国智造的灵魂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它是帮助德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后盾,即便是金融危机的时候,德国的经济仍然保持可观的增长率,这一切的动力核心就是工匠精神。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公司的总裁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这位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我们在以往的经济中太注重“快”,快增长,快利润,而德国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培育“慢公司”,百年老店。曾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店经理:“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锅,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做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做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家心头的疑问,干嘛要把产品做得这么精致和牢固。这位经理是这样回答的:“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在低端制造价廉物美的产品上的确很具有竞争力,当工匠精神出现在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事实上预示着中国的制造业将带来颠覆式的转型,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中国,“工匠精神”这个概念一直存在,早在清代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而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制造业却常常缺失对精湛工艺的追求,对鲁班一般的匠心探索。

当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时刻,这件事情本身也必须具备“匠心”,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培养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企业来说更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对一个产品的追求达到极致,而不是什么来钱快就去做什么。因此,我们今天要建立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转自:每日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