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与蛇“共舞”40载 浙江农民的养蛇致富经

时间:2019-08-28 11:03: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湖州8月27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子思桥村,浙江德清境内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小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养蛇村”。在这个不到200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有着近100个养蛇户,盘踞着近300万条蛇。

青年因病与蛇结缘

市场波动 转身做起深加工

人工养蛇,容易规模化生产,加之市场对“蛇制品”需求增大,子思桥村村民们开始对原蛇进行粗加工。蛇皮卖给皮革加工厂,蛇胆卖给药材经销商……

几年下来,子思桥村的集体收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没有人,敢嘲笑它是个穷村。

然而,好景不长。高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商机,短短几年间,中国各地涌现出大大小小800多个“养蛇村”。市场波动,忽起忽落,蛇类价格暴跌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最便宜的时候,一条赤练胎蛇从四块跌到四毛。村里不少养蛇户亏得血本无归。”此时的杨洪昌意识到,要想在这场全国范围内的养蛇竞赛中胜出,必然要对粗放型的养蛇模式做出改变。

1996年,杨洪昌将养殖场升级为公司,把产业延伸到蛇产品研发上,开始追求蛇的附加值。

建设蛇类驯养繁殖示范基地、建立“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与中国各大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十余年来,杨洪昌促进蛇类养殖产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

2010年,杨洪昌还在韩国成立公司支社,专门经营中国蛇类产品,迈出海外拓展第一步。

办起博物馆 老农民玩起“蛇文化”

随着年龄增大,杨洪昌养蛇又多了个新创意:放蛇。每年,他都会放生上千条蛇,让其在野外自然生长。

“之前野生的蛇被我们抓了不少,现在我们把繁殖的放回去,资源也算没有枯竭。”不仅如此,已过花甲之年的杨洪昌还建起博物馆,玩起了“蛇文化”。

2012年4月,蛇博物馆正式开张营业,展示几十种蛇类供游客观赏学习。仅半年时间,博物馆便接待游客近5万名。

蛇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这个小山村的蛇产业再次进行扩展。从原蛇养殖到产品加工,再到如今发展旅游业、农家乐,子思桥村真正实现一二三产相互融合。

“虽然现在我年纪大了,但是感觉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在。”现在,与蛇“共舞”40余载的杨洪昌,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够借助中国宣传推广中医药的“东风”,让全世界知道蛇类的药用价值。

“蛇酒活血祛湿,蛇胆清热解毒,蛇毒可以抗癌……”杨洪昌低着头,看着养殖池中吐着信子的小蛇,眼中充满希望。(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