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贵州毕节:产业“黑”转“绿” 走“破茧化蝶”绿色崛起之路

时间:2020-07-26 18:4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减贫故事)贵州毕节:产业“黑”转“绿” 走“破茧化蝶”绿色崛起之路"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8941.jpg" title="勺窝镇村民为蚕喂食。 石小杰 摄" />pictext" >勺窝镇村民为蚕喂食。 石小杰 摄

“当时的马路上都是飞扬的煤灰,衣服洗了都不敢在室外晾干。”村民宋兴贵说,当年外人都说这里是“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8942.jpg" title="勺窝镇桑树地一隅。 石小杰 摄" />pictext" >勺窝镇桑树地一隅。 石小杰 摄

“煤炭资源迟早会枯竭,转型是必然趋势。”谭正义说,种茶经济效益好,也能改善生态环境,更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财富”。"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8944.jpg" title="邓瑞式查看蚕的长势。 石小杰 摄" />pictext" >邓瑞式查看蚕的长势。 石小杰 摄

“种桑养蚕让村民13天见现钱。”邓瑞式说,当地蚕的生长周期约为28天,为提高蚕的成活率和蚕茧质量,公司负责培育幼蚕约15天后交由农户喂养,再经13天的喂养蚕吐丝后公司保底回购,如今勺窝镇周边的很多村民都已经成为桑蚕饲养员。" src="https://www.gzbs.cn/uploadfile/2021/0520/20210520158947.jpg" title="收购农民工采摘的茶青。 周春荣 摄" />pictext" >收购农民工采摘的茶青。 周春荣 摄

截至目前,勺窝镇发展蚕桑1.66万余亩,养殖蚕房覆盖17个村,建成4条蚕丝被拉丝生产线。一条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初现雏形,为村民脱贫带来了稳定收入。

近年来,毕节市因地制宜,选择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特色产业,让绿色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实现由“黑”转“绿”,由“绿”转“金”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毕节市完成绿化125万亩,治理石漠化16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3.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7%。目前,毕节市森林面积达2182.75万亩,林业经济产值达315亿元。

曾经的“黑色外衣”褪去,新的“绿色名片”打响,毕节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破茧化蝶”的绿色崛起之路。(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