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黔东南州:释放政策红利 圆搬迁群众安居梦

时间:2019-08-19 09:23:00 来源:新华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搬后怎么办”这一课题,努力做好“后半篇文章”,促进搬迁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小区距凯里城区约两公里,目前共安置搬迁群众2138户9007人。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村民杨美搬出深山住进小区,从一名“打工妹”变为“创业者”。

“搬迁前是个打工妹嘛,搬迁后在家门口开了一个服装厂,生产校服、球服、少数民族服饰。”杨美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她购买了机器开始创业,“现在厂里有30个工人,有80%的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裁剪机、熨烫机全部运转起来后,能解决50多人就业。”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黔东南州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推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进社区,以“出门七有”(有公交、有党组织、有学校、有医院、有商场、有公园、有园区)为标准做好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安心。

目前,黔东南州建成社区移民服务中心56个,抽调了710名干部参与社区管理,有序开展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工作,为移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全州各安置点已累计完成6.1万中小学生学籍转接工作。

搬迁群众搬进新家园,如何通过就业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黔东南州建立了“干部帮扶精准到人、部门帮扶精准到户、对口帮扶精准到点、社会帮扶精准到村”的“四个精准”帮扶体系,帮助搬迁群众多渠道解决就业。在剑河县,当地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我们正在实施食用菌产业,总投资3.8亿元,可以解决4500人左右的就业。”剑河县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黔东南州在各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组织开展苗绣、蜡染、银饰等“居家型”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同时,组织开展产业工人、家政护工等“输出型”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目前,已搬迁贫困户实现就业6.2万户12.8万人。

在锦屏县三江镇大公田社区,从锦屏县启蒙镇搬迁来的群众龙安春当选了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我现在在社区里面做副主任兼文书。从家乡搬到城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改善了。”龙安春表示,她将更好地为搬迁群众服务。

在搬迁过程中,黔东南州还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文化活动融入安置点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搬迁群众既“搬进新家”,又留住乡愁。通过开展社区普法教育,搬迁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同时,黔东南州还全面加强安置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81万人,截至2019年6月底,累计超过27万搬迁群众过上了新生活。今年9月底,黔东南州易地移民搬迁任务将全面完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